[发明专利]一种高质量碳纳米珍珠链结构及其大规模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358743.6 | 申请日: | 2021-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6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 发明(设计)人: | 戴贵平;侯佩佩;李梦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1B32/15 | 分类号: | C01B32/15;C01B32/205;B82Y3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质量 纳米 珍珠 链结 及其 大规模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质量碳纳米珍珠链结构及其大规模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镀有镍催化剂的硅基底放入石英舟中,并将石英舟放入管式炉内,常压下通入氢气,并将管式炉由室温升温至1080℃,再升温至1100℃;(2)维持管式炉通入氢气并且温度为1100℃,同时通入经过碳前驱体的氢气至管式炉内,在石英舟上沉积10min碳纳米珍珠链结构;(3)停止通入经过碳前驱体的氢气,在氢气的气氛中将管式炉冷却至室温。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能耗低,产物纯度高可大规模生产,所制备的碳纳米珍珠链结构具备独特的纳米结构和机械性能,具有增强基体的潜力,产生强韧的碳基纳米复合材料,为纳米反应器的研究开辟新的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能性材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质量碳纳米珍珠链结构及其大规模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研究领域从传统材料发展到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一种处于纳米量级的新一代材料,指分散相尺度至少有一维在1-100nm之间的碳材料,是相当于分子尺寸或者原子尺寸的微小单元组成。由于其结构组成的特殊性,纳米材料本身具有相别于同一组成元素材料的特殊力学、热学、电学、磁学性质,如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等,因而引起国内外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学家以及材料学家的广泛关注,并在各个科技领域如生物、电子、光学、医药、能源等诸多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并应用。1991年,一种奇特的碳纳米结构-碳纳米管首先被日本电子公司饭岛博士发现,由于其优越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碳纳米材料成为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的焦点。碳纳米材料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医疗传感材料(生物传感器等),能源储存材料(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其它的电化学能量储存等),能源转化材料(燃料电池等),环境检测及修复材料(应用于化学及物理传感材料、吸附材料等)。
目前,碳纳米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有电弧放电法、化学气相沉积(CVD)法、氧化还原法,爆轰合成法,静电纺丝法、固相热解法和脉冲激光烧蚀法等。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又称催化裂解法,是在中温或高温下,通过气态的初始化合物之间的气相化学反应而形成固体物质沉积在基体上进行的操作,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容易,能耗低,产物纯度高等优点。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的参数较多,缺陷的多少、石墨化程度等受很多条件影响,例如碳源的选择、流量,催化剂的选择等,难以控制制备出完美的碳纳米管的条件。要制备出完美的碳纳米管比较难,比如反应温度低等原因会导致制备的碳纳米管层数多,石墨化程度较差,存在较多的结晶缺陷,对碳纳米管的力学性能及物理化学性能会有不良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质量碳纳米珍珠链结构及其大规模制备方法,制备的碳纳米珍珠链结构具备独特的纳米结构和机械性能,具有增强基体的潜力,产生强韧的碳基纳米复合材料,为纳米反应器的研究开辟新的前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质量碳纳米珍珠链结构,包括纳米石墨化碳球和非晶态碳纳米纤维,所述纳米石墨化碳球均匀分布在所述非晶态碳纳米纤维上,且通过所述非晶态碳纳米纤维连接,所述纳米石墨化碳球为实心结构,所述纳米石墨化碳球的球体直径为10-500nm,所述非晶态碳纳米纤维的长度为5-200nm。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高质量碳纳米珍珠链结构的大规模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镀有镍催化剂的硅基底放入石英舟中,并将石英舟放入管式炉内,常压下通入氢气除去管式炉内空气后,继续通入氢气并将管式炉由室温升温至1080℃,再由1080℃升温至1100℃,所述镍催化剂的厚度为10nm;
(2)维持管式炉温度1100℃,调整通入氢气的流量,同时通入35sccm经过碳前驱体的氢气至管式炉内,在石英舟上沉积碳纳米珍珠链结构,恒温生长时间为10min,所述碳前驱体由碳源中加入生长促进剂构成,所述碳源为含碳的有机分子,所述生长促进剂为含硫生长促进剂;
(3)停止通入35sccm经过碳前驱体的氢气,在25sccm氢气的气氛中将管式炉冷却至室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87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