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6617.7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01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邝哲师;周东来;潘木水;杨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23K50/00;A23K10/37;A23K10/26;A23K10/12;A23K20/20;C05F15/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张国栋 |
地址: | 51061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蚯蚓 进行 食用菌 副产物 资源 方法 | ||
1.一种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进行菌菇渣的收集与处理得到处理后的菌菇渣:进行菌菇渣的收集,将收集的菌菇渣进行过筛,收集筛下物即小粒径菌菇渣;将小粒径菌菇渣置于筛分机中进行筛分,除去密度差异大的颗粒物即固态杂质,得到纯净的菌菇渣;将纯净的菌菇渣置于阳光下进行晾晒,并在晾晒中进行翻动,晾晒结束得到处理后的菌菇渣;
步骤二,使用处理后的菌菇渣进行蚯蚓养殖环境的构建并进行蚯蚓的养殖:使用竹条或是荆条进行蚯蚓养殖筐的编织,编织中进行留缝处理,得到蚯蚓养殖筐;进行深层土壤的采集,并将采集的深层土壤进行阳光下的暴晒,收集暴晒后的土壤;将发酵牛粪与暴晒后的土壤进行混合,搅拌均匀并进行含水量调节,后添加处理后的菌菇渣,进行充分搅拌,得到蚯蚓培养料;在蚯蚓养殖筐的底部进行蚯蚓培养料的铺覆,晃动蚯蚓培养筐使筐内培养料分散,将蚯蚓置于蚯蚓培养料中,待蚯蚓进入培养料后在培养料上方进行草席的铺设;使用塑料网进行蚯蚓养殖筐筐口的封闭,进行蚯蚓养殖;
步骤三,收集蚯蚓养殖废弃物并对蚯蚓养殖废弃物进行处理得到有机肥料主原料:在蚯蚓养殖周期结束后,使用蚯蚓筛进行蚯蚓的采收,收集除去蚯蚓的蚯蚓培养料即蚯蚓养殖废料;将蚯蚓养殖废料置于发酵池中,加入水、发酵菌剂,搅拌均匀后进行密封发酵;待发酵池内温度升高至55℃时,解除密封并进行搅拌;再次密封进行发酵,发酵10~20天后解除密封,得到有机肥料主原料;
步骤四,使用有机肥料主原料、海藻、秸秆进行有机肥料的制备:采集海藻并对海藻进行清洗,除去表面杂质得到干净的海藻;将干净的海藻置于粉碎机中粉碎,得到海藻碎屑,将海藻碎屑置于水中进行浸提后离心,分离得到海藻提取液与海藻渣;将秸秆进行粉碎后与海藻渣、有机肥料主原料进行混合,搅拌中缓慢添加海藻提取液,搅拌均匀,得到有机肥料;
步骤一中,所述过筛时筛网为30目筛;
步骤一中,所述固态杂质为塑料膜、纸片的组合,或是砂粒、石子的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处理后的菌菇渣的含水量为15~2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蚯蚓养殖筐的长、宽、高依次为:0.8~1.2m、0.5~0.6m、1~1.2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进行含水量调节,包括:调节含水量为15~2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所述将蚯蚓置于蚯蚓培养料中,蚯蚓的放置量为每筐3000~8000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蚯蚓的养殖周期为25~30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所述蚯蚓养殖废料中包括蚯蚓粪便以及未被筛除的蚯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利用蚯蚓进行食用菌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所述离心的转速为600~1000r/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未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661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