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356568.7 | 申请日: | 2021-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2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 发明(设计)人: | 蔺家骏;郑一鸣;邵先军;朱佳;金玉琪;詹江杨;李晨;孙翔;杨智;王强;李祥;姜炯挺;贡春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1/04 |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06 | 代理人: | 张建青 |
| 地址: | 310014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换流 变压器 局部 放电 模型 操作 机构 | ||
1.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架和安装在固定框架上的电极间距调节装置(1);
所述的固定框架包括可调长度的固定安装杆(6)、绝缘件(8)、绝缘固定杆(9)和安装法兰(2),所述固定安装杆(6)的一端与绝缘件(8)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法兰(2)固定连接,所述的安装法兰(2)固定在变压器油箱顶盖上;
所述的电极间距调节装置(1)安装在所述的安装法兰(2)上,电极间距调节装置(1)的底端连接一压块(3),所述压块(3)的底部固接连接杆(7)的上端,该连接杆(7)贯穿所述绝缘件(8),连接杆(7)的下端连接针板放电模型(14)中的金属尖端电极;
所述的绝缘件(8)与针板放电模型(14)的基座采用绝缘固定杆(9)连接;
外部加压试验时,采用外部加压套管(11)对针板放电模型(14)的金属尖端电极施加电压,加压引出线(13)的一端与外部加压套管(11)连接,另一端与金属尖端电极连接;
自加压试验时,加压引出线(13)的一端与换流变压器本体线圈相接,另一端与针板放电模型的平板电极相接,针板放电模型的下方设有动静触头装置(15),静触头上部呈喇叭口,下部增加第二弹簧,以吸收针板放电模型放入时的偏移和倾斜,动触头与针板放电模型的平板电极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极间距调节装置(1)包括主体(101)和导杆(102);
所述的主体(101),作为安装基础,安装在安装法兰(2)上;
所述的导杆(102),贯穿所述主体(101)的中心,其上部设置刻度线,下部与主体(101)采用螺纹连接,底部采用一轴承与所述的压块(3)连接;
所述导杆(102)的顶部设有用于转动导杆(102)的手轮(103),所述的手轮(103)位于安装法兰上方,所述的压块(3)位于变压器油箱内,所述的主体(101)上设有指针(104),所述指针(104)的上部呈“L”形,与导杆(102)上的刻度配合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101)上设有用于限制手轮下移距离的限位件(105),该限位件(105)位于手轮(103)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杆(102)由上直段和下直段对接而成,下直段采用螺纹与主体(101)连接,上直段上设所述的刻度线,下直段的直径大于上直段的直径,主体(101)的中心孔内壁上形成一套在上直段上的凸环(106);
所述凸环(106)的内径大于上直段的直径,小于下直段的直径,位于凸环上方的主体与上直段之间设有一套在导杆上的密封件(107);
所述密封件(107)的上方设有一压紧螺母(108),所述的压紧螺母(108)与主体(101)采用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块(3)的下方设有第一弹簧(4),该第一弹簧套在连接杆上,第一弹簧的上端抵在压块的底面上;所述电极间距调节装置(1)与绝缘件(8)之间设有一定位板(10),该定位板(10)上设有套在连接杆(7)上的导向管(5)。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安装杆(6)由长杆和短杆采用一接头拼接而成,该接头的一端与长杆采用螺纹连接,另一端与短杆采用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装法兰(2)安装在变压器油箱顶盖上时使用定位销(16),所述的定位销固定于变压器外壳法兰,与安装法兰配合,确保操作机构整体垂直下落,定位销仅在安装时使用,安装完毕后即拆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流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操作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加压铜排(18)、第二加压铜排(19)、第三加压铜排(20),第一加压铜排(18)的一端通过引线和外部加压套管(11)连接,该第一加压铜排(18)固定连接硅钢片(12),所述硅钢片(12)的一端与第二加压铜排(19)弹压接触,第二加压铜排(19)再通过引线与下部的第三加压铜排(20)连接,第三加压铜排(20)与每个针板放电模型的针电极连接,针板放电模型的平板电极与接地铜排(21)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656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双层分类算法的固废塑料材质识别方法
- 下一篇:安全仪表过程控制装置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