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并联多联机排气过热度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3233.X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46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彦图;刘青;杨焕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0003 | 分类号: | F24F1/0003;F24F5/00;F24F11/61;F24F11/64;F24F11/84;F25B41/34;F25B49/02;F24F140/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南锋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8 | 代理人: | 高崇 |
地址: | 528244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并联 联机 排气 热度 控制 方法 | ||
一种并联多联机排气过热度的控制方法,包括有步骤S1至步骤S4,在步骤S1至步骤S4中通过在降低第一压缩机的排气温度TpA的同时提高第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TpB,并且,使得第一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1和第二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2均维持在15至25的范围内,使得第一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1和第二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2较为平均,从而保证并联多联机系统的运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并联多联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并联多联机排气过热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多联机在多台并联运行的时候,各台多联机的换热器大小、压缩机吸气量大小可能不相同,使用环境和系统负荷也会随时间不断变化,加上安装的规范程度不同,使得多台多联机的输出能力不相同,使得在各多联机流动的冷媒量不均匀,从而使得部分多联机的排气过热度较大,部分多联机的排气过热度较低,不同多联机的排气温度偏差大,导致并联多联机的可靠性运行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并联多联机排气过热度的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方案为一种并联多联机排气过热度的控制方法,并联多联机包括有第一室外换热器、第二室外换热器、室内机、第一压缩机和第二压缩机;还包括有第一气侧膨胀阀、第一液侧膨胀阀、第二气侧膨胀阀、第二液侧膨胀阀,其中,所述第一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一压缩机、所述第一气侧膨胀阀、所述第一液侧膨胀阀和所述室内机成第一多联机系统,所述第二室外换热器、所述第二压缩机、所述第二气侧膨胀阀、所述第二液侧膨胀阀和所述室内机组成第二多联机系统;所述第一多联机系统在运行时检测第一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1和排气温度TpA;所述第二多联机系统在运行时检测第二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2和排气温度TpB;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并联多联机上电启动,将所述第一气侧膨胀阀的开度和所述第二气侧膨胀阀的开度均设置为初始预设开度;将所述第一液侧膨胀阀的开度和所述第二液侧膨胀阀的开度均设置为最大开度;
步骤S2:并联多联机上电启动至预设时间后,所述第一多联机系统在每个间隔时间内检测一次所述第一压缩机的排气温度TpA和所述第一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1;所述第二多联机系统检测在每个间隔时间内检测一次所述第二压缩机的排气温度TpB和所述第二多联机系统的排气过热度Ts2;
步骤S3:在步骤S2中,若检测得到Ts1≥第一差值,则令所述第一气侧膨胀阀按一调节规律增大开度,以及,令所述第一液侧膨胀阀保持最大开度,同时,在步骤S2中若检测得到Ts2<第二差值,则令所述第二气侧膨胀阀和所述第二液侧膨胀阀按一调节规律减小开度;
步骤S4:在步骤S2中,若检测得到Ts1<第一差值,则令所述第一气侧膨胀阀根据所述第一多联机系统的运行需求进行自由调节;若检测得到Ts2≥第二差值,则令所述第二气侧膨胀阀和第二液侧膨胀阀根据所述第二多联机系统的运行需求进行自由调节;
所述调节规律为:
在步骤S2中,当检测到TpA-TpB≥第一温度,则令第一气侧膨胀阀增大第一开度,以及,令第二气侧膨胀阀和第二液侧膨胀阀减小第一开度;当检测到第一温度>TpA-TpB≥第二温度,则令第一气侧膨胀阀增大第二开度,以及,令第二气侧膨胀阀和第二液侧膨胀阀减小第二开度;当检测到第二温度>TpA-TpB≥第三温度,则令第一气侧膨胀阀增大第三开度,以及,令第二气侧膨胀阀和第二液侧膨胀阀减小第三开度;当检测到TpA-TpB<第三温度,则令第一气侧膨胀阀、第二气侧膨胀阀和第二液侧膨胀阀保持开度不变。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度、所述第二开度和所述第三开度呈线性依次减小。
进一步,所述第一气侧膨胀阀、所述第一液侧膨胀阀、所述第二气侧膨胀阀和所述第二液侧膨胀阀均为电子膨胀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32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