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门锁系统耐久试验台架及耐久试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51209.2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35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蒋诗侠;李英昊;刘湘华;郭凯;袁慧;孙泽龙;吴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G01M7/02;G01M17/007;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湖北竟弘律师事务所 42230 | 代理人: | 张雯俐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门锁 系统 耐久 试验 台架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门锁系统耐久试验台架,涉及汽车门锁耐久试验技术领域,包括安装在安装平台上的台架控制器、开闭试验组件、震动试验组件和车门固定支架,车门固定支架上可以同时安装左车门和右车门,左车门和右车门上均安装有除遥控器以外的完整的门锁系统。本申请能够同时对双门进行耐久试验,且能够将震动耐久试验和开闭耐久试验结合在一起综合考量车辆门锁系统的整体耐久性,解决现有门锁系统耐久试验效率较低、考核标准较片面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门锁耐久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门锁系统耐久试验台架及耐久试验方法。
背景技术
商用车门锁系统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其机械部分包括锁体、锁芯、钥匙、外开手柄、内开手柄以及内锁止钮,其电控部分包括集成开关、门锁控制器、线束、门状态检测器以及锁状态检测器。门锁系统还配备遥控器,遥控器和集成开关连接门锁控制器,门锁控制器通过线束连接锁体。门锁系统的锁体作为具体的执行机构与车身上的锁栓配合,在车门关闭时,锁体与锁栓连接,在车门打开时,锁体与锁栓分离。通过集成开关或遥控器向门锁控制器发送开关指令,门锁控制器将开关指令通过线束发送给锁体后,通过控制锁体的动作实现与锁栓的连接和分离,然后通过外开手柄或内开手柄打开和关闭车门。通过钥匙和内锁止钮可不通过线束直接控制锁体动作。门锁系统直接承接的用户功能有保持车门关闭状态、内开开门、外开开门、内锁止钮锁车解车、钥匙锁车解车、遥控器锁车解车、集成开关锁车解车、以及左控右功能等。
目前,国内商用车行业中,门锁系统的耐久试验通常只使用单侧门进行开闭耐久,只对锁体零件进行震动耐久,此外,开闭和震动通常作为两个独立性的试验项目开展。而遥控器、集成开关、门锁控制器等进行单独的零件级耐久试验。
现行针对门锁系统的门锁操纵耐久试验中需要使用到震动耐久台架(进行震动耐久试验)和开闭耐久台架(进行开闭耐久试验),通过直接向车门的锁体(试验时台架上只保留车门结构和门锁系统的锁体和线束)发送指令控制锁体完成相应的动作,震动耐久试验和开闭耐久试验相互完全独立分开。在开闭耐久试验中要进行多次车门开关循环,每一次车门开关时的流程如图1所示,试验开始后依次进行车内锁止操作(通过车门内侧的集成开关或内锁止钮实现)、车内解锁操作(通过车门内侧的集成开关或内锁止钮实现)、内开开门(通过机械手操作实现)、门内推门(通过机械手操作实现)、门状态激光判断(若无变化说明开门失败则中断试验,若有变化则继续试验)、关门(通过机械手实现)、门状态激光判断(若无变化说明关门失败则中断试验,若有变化则继续试验)、车外锁止操作(通过遥控器或钥匙实现)、车外解锁(通过遥控器或钥匙实现)、外开开门(通过机械手实现)、门内推门(通过机械手实现)、门状态激光判断(若无变化说明开门失败则中断试验,若有变化则继续试验)、关门(通过机械手实现)、门状态激光判断(若无变化说明关门失败则中断试验,若有变化则继续试验)。其中,锁止、解锁、内开开门以及外开开门时都通过指示灯显示车门当前状态,并通过人工抽查方式监控试验过程。
现有技术的客观缺点如下:
1、单次试验中只考核了单门,未考核双门的耐久性能。
2、门锁系统作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现有试验方法只考核了锁体和线束的结构和接口(门锁的机械功能及电控功能是分开考核的)无法考核电子及控制环节的耐久性能以及控制与机构的接口(如线束与门锁控制器、线束与锁体的连接接口等)的可靠性,无法发现机械和电气匹配问题(如插接件接触不良,振动时可能让DCM(Door Control Module,车门控制模块)误判为收到锁止信号,造成误锁;软件错误,如代码BUG造成误开误锁等)。
3、现行试验方法只能在整车环境中测试,耐久试验次数低且试验资源花费较大。
4、实际使用中震动与开闭工况是交叉出现的,现有试验方法无法综合考核这两种耐久性能,与实际使用工况有差别。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512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