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束鼓、轮胎成型机及胎面组件成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7953.5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69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吴从高;曹晓明;曹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萨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D30/24 | 分类号: | B29D30/24;B29D30/26;B29D30/30;B29D30/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胡彬 |
地址: | 21533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束鼓 轮胎 成型 组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束鼓,用于成型胎面组件,胎面组件包括带束层和胎面层,带束鼓能够旋转来依次贴合带束层和胎面层,胎面层的宽度大于所述带束层的宽度,带束鼓包括:鼓轴组件,包括鼓轴;鼓瓦组件,安装于所述鼓轴径向外侧,包括若干鼓瓦,所述若干鼓瓦可相对于鼓轴径向移动;若干鼓瓦中的一个鼓瓦上设置有支撑单元,支撑单元包括若干组支撑块,每组支撑块包括两个沿所述带束鼓宽度中心面对称设置的支撑块,位于带束层轴向外侧及胎面层向径向内侧的至少一组支撑块可移动至抬升位置,用于支撑胎面层首尾搭接处两侧超出带束层两侧的部分。通过该带束鼓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胎面组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上述带束鼓的轮胎成型机及胎面组件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成型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束鼓、轮胎成型机及胎面组件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轮胎是在各种车辆上装配的接地滚动的圆环形弹性橡胶制品,其通常安装在金属轮辋上,能支撑车身。目前市面上所供应的轮胎均是由轮胎胎胚经硫化机硫化后形成。汽车轮胎胎胚通常由胎面组件和胎体组件两个部分复合组成,其中胎面组件包括缓冲层(或称带束层)、冠带层、胎面层,胎面用于与路面直接接触,胎体组件包括内衬层、胎侧层、胎圈、帘布层。
轮胎胎胚是由轮胎成型机成型而成,轮胎成型机一般包括带束鼓、及胎面组件输送装置、成型鼓、胎体组件输送装置和传递环装置等装置。其中,带束鼓靠胎面输送装置一侧设置,成型鼓靠胎体组件供料装置一侧设置。当成型胎面组件时,首先胎面组件供料装置将带束层料定长裁断并输送至带束鼓的圆周面上;接着胎面组件供料装置将冠带料传送至带束鼓的带束层的圆周外表面上;最后胎面组件供料装置将定长裁断的胎面料输送至带束鼓的冠带料的圆周外表面上。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胎面料的宽度大于带束层料与冠带料,因此当胎面料的首尾两端重合的部分需要缝合或压合时,超出带束层料与冠带料的胎面料部分没有办法获得有效的滚压缝合或压合,导致胎面料的接头质量不好。现有技术中,都是通过人工手动粘合,不利于轮胎胎胚自动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束鼓,该带束鼓能够根据带束层宽度、胎面层宽度来灵活支撑胎面层首尾搭接处两侧超过带束层的两侧的部分,以利于胎面层首尾搭接处的整体压合,以获得高质量的胎面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束鼓,用于成型胎面组件,所述胎面组件包括带束层和胎面层,所述带束鼓能够旋转来依次贴合带束层和胎面层,所述胎面层的宽度大于所述带束层的宽度,所述带束鼓包括:
鼓轴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带束鼓中心位置的鼓轴;
鼓瓦组件,安装于所述鼓轴径向外侧,包括沿圆周方向排布的若干鼓瓦,所述若干鼓瓦可相对于所述鼓轴径向移动;
所述若干鼓瓦中的一个鼓瓦上设置有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包括若干组支撑块,每组支撑块包括两个沿所述带束鼓宽度中心面对称设置的支撑块,位于所述带束层轴向外侧及所述胎面层向径向内侧的至少一组支撑块可移动至抬升位置,用于支撑胎面层首尾搭接处两侧超出所述带束层两侧的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鼓轴组件还包括设置在鼓轴两侧的固定板、支撑并定位连接两个固定板的多个固定杆及安装于所述鼓轴外且可沿鼓轴轴向移动一定距离的移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鼓瓦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若干鼓瓦径向内侧的若干支架,所述移动件与所述若干支架倾斜滑动连接,所述鼓瓦组件的两侧与所述鼓轴组件的两侧径向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每个支撑块下方的活塞和两个连接杆,所述两个连接杆位于活塞的两侧,所述鼓瓦上设有收容活塞的收容腔以及收容连接杆的容置腔。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鼓瓦内还设有与若干收容腔连通的气道,所述支撑单元还包括套设于连接杆外且收容于容置腔内的弹性复位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萨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萨驰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795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