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的成分优化设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47941.2 | 申请日: | 202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3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刘世锋;马宁;王岩;宋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6 | 分类号: | C22C38/06;C22C38/04;C22C33/04;C21D8/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栈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0 | 代理人: | 潘卫锋 |
地址: | 710055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奥氏体 fe mn al 合金钢 成分 优化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的成分优化设计方法,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包括S1、制定典型化学成分;S2、热力学及相图计算;S3、绘制析出温度与计算SFE对应关系图;S4、优化合金的化学成分;S5、化学成分及实验检测;以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所限定的化学成分范围为基础,制定出合金钢典型化学成分,并选用Olson‑Cohen热力学模型计算出上述典型合金钢的层错能SFE,并对各化学成分进行优化,通过该方法,可预测材料的变形机制,控制κ‑C碳化物生成的含量和析出温度,实现κ‑C碳化物对奥氏体轻质钢的强化作用,为合金的设计及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的成分优化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奥氏体(Austenite)是钢铁的一种层片状的显微组织,通常是γ-Fe中固溶少量碳的无磁性固溶体,也称为沃斯田铁或γ-Fe。奥氏体的名称是来自英国的冶金学家罗伯茨·奥斯汀。
奥氏体一般由等轴状的多边形晶粒组成,晶粒内有孪晶。在加热转变刚刚结束时的奥氏体晶粒比较细小,晶粒边界呈不规则的弧形。经过一段时间加热或保温,晶粒将长大,晶粒边界可趋向平直化。铁碳相图中奥氏体是高温相,存在于临界点A1温度以上,是珠光体逆共析转变而成。当钢中加入足够多的扩大奥氏体相区的化学元素时,Ni、Mn等,则可使奥氏体稳定在室温,如奥氏体钢。
奥氏体为面心立方结构,碳氮等间隙原子均位于奥氏体晶胞八面体间隙中心,及面心立方晶胞的中心和棱边的中点。假如每一个八面体的中心各容纳一个碳原子,则碳的最大溶解度应为50%(摩尔分数),相当于质量分数约20%。实际上碳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2.11%(质量分数),这是由于γ-Fe的八面体间隙的半径仅为0.052nm,比碳原子的半径0.086nm小。碳原子溶入将使八面体发生较大的膨胀,产生畸变,溶入越多,畸变越大,晶格将不稳定,因此不是所有的八面体间隙中心都能溶入一个碳原子,溶解度是有限的。碳原子溶入奥氏体中,使奥氏体晶格点阵发生均匀对等的膨胀,点阵常数随着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大多数合金元素如Mn、Cr、Ni、Co、Si等,在γ-Fe中取代Fe原子的位置而形成置换固溶体。替换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各不相同,有的可无限溶解,有的溶解度甚微。少数元素,如硼仅存在于浸提缺陷处,如晶界、位错等。
Fe-Mn-Al-C钢密度为6.5~7.0g/cm3,强塑积30~60GPa·%,不仅具有低密度,还能同时拥有高强钢良好的强度和延展性。据悉,当汽车钢材料的密度降低10%时,就可显著提高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和竞争力,是目前认为最具有潜力的汽车轻量化材料。
由于Al元素是降低Fe-Mn-Al-C轻质钢密度最主要的元素,但其却为α相稳定元素,Al元素大量的添加会影响到奥氏体γ相的稳定性,可合金表现出的高延性、高强度和高的应变硬化率却主要依赖于奥氏体γ相的稳定性。因此,通过配制相应Al含量下更优的Mn、C合金配方,开发一种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的成分优化设计方法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的成分优化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的成分优化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定典型化学成分
以奥氏体Fe-Mn-Al-C轻质合金钢所限定的化学成分范围为基础,制定出相应Al含量对应不同含量的Mn、C合金钢典型化学成分;
S2:热力学及相图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79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