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3502.4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067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吕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7/215 | 分类号: | H04L47/215;H04L47/56;H04L47/125;H04B7/18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报文 转发 方法 装置 | ||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周期性的轮询网络设备的以太网口;若发现存在以太网口对应的接收队列中接收到至少一个完整的待调度报文,则获取各个空中接口的时延;根据所述空中接口的时延确定满足时延条件的空中接口转发所述待调度报文。本申请提供的方法通过与卫星建立通信的空中接口的时延去选择空中接口,通过空口的时延变化在多个空口之间实现负载分担。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空地链路这种带宽和时延都不断变化的场景。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第五代5G通信技术的逐步部署,推动了承载业务的大发展,带宽成倍提升的同时,作为地面通信主力的无线基站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小,基站部署密度越来越高,运营商竞争激烈的前提下,大面积全覆盖的在一些偏远地区先发展5G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造成了在一些偏远地区(例如森林、沙漠、海洋等)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出现无法覆盖的孤岛,为了弥补这一网络覆盖不足的缺陷,当前基于地面无线与卫星通信集成的全连接的第六代6G通信技术开始启动探索和研发,以期达到卫星通讯和地面无线通信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多个地球站、航天器、空间站之间的单向或双向通信。按照卫星轨道高度不同,通信卫星可分为:
低轨卫星,轨道高度为400km~2,000km;
中轨卫星,轨道高度为2,000km~35,786km;
高轨地球同步卫星,轨道高度为35,786km。
过去的通信卫星以高轨地球同步卫星为主,其绕地球飞行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一致,一颗卫星可以覆盖地球三分之一的面积。因轨道资源紧张、传播时延长、无法覆盖高纬度地区等问题,高轨卫星市场近年来日渐萎缩,而低轨卫星凭借其各项优势逐渐兴起。低轨卫星距离地面相对较近,有自己独立的轨道面,具有传播时延短,轨道及频率资源较为丰富,通过多个轨道面的多颗卫星组网可实现全球无死角覆盖,能够较好地解决高轨卫星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商用卫星发射成本的逐渐降低,卫星通信初步具备了规模部署的条件,因此逐渐被广泛认可和重视。
图1是低轨星地组网架构的示意图,地面通信网通过路由器设备使用标准的以太网接口与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地面站的天线互联,地面站的天线与天际的卫星通过无线空口完成通信,天空的卫星组成天基通信网,地面的设备组成地面网络,在偏远地区无基站覆盖的地方,终端设备2直接使用通过空口与卫星直接互联,数据报文通过天基卫星网络到达落地卫星后经过地面接收站落地,然后与地面通信网的路由器互联,最终通过地面通信网的基站实现与地面的终端的互通,其中落地卫星为可以与与地面接收站发送报文的卫星。
在实际的星地互联的过程中,由于低轨卫星具有自己独立的轨道面,因此其位置相对于地面接收站是动态变化的,卫星地面接收站所跟踪的卫星也存在动态切换和实时跟踪的情况,因此星地链路实际上受到地面站的天线的仰角(实际上是卫星的位置)影响,链路带宽会呈现出如图2所示的动态变化,地面站的天线跟踪某一颗星时,理论带宽是随着卫星的位置呈现出线性增加然后降低的过程,同时链路也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出现无法较大的波动,这样会存在图2中的理论速率曲线和实际速率曲线两种。这种速率的变化的其不可控性,导致地面站的天线和地面路由器对接的接口的带宽也需要实时跟踪变化,否则容易造成星地链路的拥塞丢包。同时由于单个卫星数据通信带宽有限,在地面接收站的接收到的落地流量集中,往往超过了单个卫星的带宽,这时候必然需要将多个卫星的多条星地链路进行负载分担处理以增加带宽,此时就需要一种基于速率变化的接口的负载分担技术。但是当前的负载分担均是基于带宽确定的方式进行的,并不能很好的使用当前的卫星通信的需求,所以需要探索新的负载分担技术。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根据本说明书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报文转发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35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