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2823.2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5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史聪灵;侯正波;丁伟;刘国林;李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F1/00 | 分类号: | E21F1/00;E21F1/04;E21F1/14;E21F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文丽 |
地址: | 100012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车站 隧道 通风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该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包括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两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各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一排烟风口和第二排烟风口,第一排烟风口位于第一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第二排烟风口位于第二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各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三排烟风口,第三排烟风口位于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各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四排烟风口,第四排烟风口位于第二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本发明能够实现排烟效果最大化,降低投资成本和维修管理费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灾通风排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及其排烟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地铁站公共区存在的风险主要为客流高度聚集、大客流交叉冲突带来的各种潜在风险,地铁车站的站台为乘客上下列车聚集场所,且车站属于人员密集场所,一旦发生火灾,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火灾烟气、控制火势,极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事故。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的地铁地下车站工程均设计有通风排烟系统,以用于及时有效排出车站火灾烟气,尽可能减少火灾烟气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现有技术中地铁站的地下车站通风排烟系统,大多将区间隧道通风排烟系统和车站隧道轨顶排热系统分开设置,即各系统的排烟风口、排烟风管、排烟风机等相互独立设置。现有技术的这种车站通风排烟模式,产生的设备投资成本较大,占用设备区域空间较大,维修管理费用较高,不能综合利用各排烟风机进行有效分配风量,从而不能实现排烟效果最大化,导致地铁车站通风排烟系统的使用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能够实现排烟效果最大化,降低投资成本和维修管理费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用于车站的第一隧道和第二隧道分别与车站外界空间交换空气,所述第一隧道和所述第二隧道对应分布于站台公共区沿长度方向的相对两侧,该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包括两个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两个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以及两个区间隧道通风系统,两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隧道中对应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两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设置于所述第二隧道中对应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位置处,且两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分别沿站台中心线对称布置;两个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对称布置于所述站台公共区的两端,且其中一个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其中一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另一个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分别与另一个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另一个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对应相连;各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一排烟风口和第二排烟风口,所述第一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所述第二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隧道内的区间隧道与车站隧道连接区域的顶部;各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三排烟风口,所述第三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各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四排烟风口,所述第四排烟风口位于所述第二隧道内的车站隧道顶部。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集成式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各所述区间隧道通风系统均包括第一排烟风道、第二排烟风道、第三排烟风道、第四排烟风道、第五排烟风道和第六排烟风道,所述第二排烟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烟风道、所述第五排烟风道对应连接,所述第四排烟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排烟风道、所述第五排烟风道对应连接,所述第三排烟风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排烟风道、所述第四排烟风道对应连接,所述第六排烟风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五排烟风道,所述第六排烟风道的另一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车站隧道通风系统和所述第二车站隧道通风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282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