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周向抗拉限位自复位隔震支座及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40132.9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626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6 |
发明(设计)人: | 陶倍林;贾俊明;吴琨;刘锋;李建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E04H9/02;E04B1/98 |
代理公司: | 西安佩腾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26 | 代理人: | 曹宇飞 |
地址: | 710038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限位 复位 支座 设计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周向抗拉限位自复位隔震支座及设计方法,其包括支座板以及设置在支座板上方的限位器、柱脚和抗拉复位装置;限位器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动口,柱脚的下端延伸至限位器内并与支座板接触,抗拉复位装置设置于柱脚外壁上且穿过滑动口,延伸至限位器外侧;柱脚能够沿各个地震作用方向在限位器内水平往复滑动,一方面延长了结构振动周期,能避开绝大多数地震波产生的共振效应,另一方面利用柱脚底面与摩擦板之间的摩擦做功,消耗结构的振动能量,增加结构阻尼,大幅度降低结构地震反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周向抗拉限位自复位隔震支座及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结构抗震利用结构构件变形耗散能量,但地震往往会造成结构构件发生无法修复的塑性变形,而隔震结构是通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隔震装置,阻止地震能量向上传播。
在目前的实际工程中,最常用的隔震技术是橡胶支座。但橡胶支座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具备抗拔能力,需要安装抗倾覆装置;抵抗侧向位移的能力有限,需要设置侧向保护装置;自复位能力不足,震后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残余位移;橡胶为弹性体,耗能性较差,加入铅芯虽然能提供一定的阻尼,但是阻尼有限,耗能能力不足;橡胶受到竖向荷载作用时会产生压缩变形;橡胶具有可燃性,受热易变形,需要注意防火和高温环境的影响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周向抗拉限位自复位隔震支座,不仅能够实现各个方向的水平滑动,而且具有抗拔、限位功能和震后自复位、抵抗水平扭转的能力。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了上述周向抗拉限位自复位隔震支座的设计方法。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周向抗拉限位自复位隔震支座,其包括支座板以及设置在支座板上方的限位器、柱脚和抗拉复位装置;所述限位器的侧壁上开设有滑动口,所述柱脚的下端延伸至限位器内并与支座板接触,所述抗拉复位装置设置于柱脚外壁上且穿过滑动口,延伸至限位器外侧。
进一步限定,所述限位器为外方内圆形管柱结构,限位器竖向固定在支座板上表面且与柱脚同轴,使限位器与柱脚之间形成环形滑动空隙,所述环形滑动空隙的宽度B与支座的水平位移设计值Δ满足:
B=Δ。
进一步限定,所述滑动口沿着周向开设在限位器的侧壁上,所述滑动口上黏结有摩擦垫。
进一步限定,所述柱脚内腔设置有纵横交叉的加劲肋,将柱脚内腔分隔为多个空腔,并在各空腔内灌注无压缩细石混凝土。
进一步限定,所述柱脚的顶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有柱脚顶板、柱脚锚板以及柱脚锚栓,所述柱脚顶板与柱脚锚板层叠设置,所述柱脚锚栓将柱脚顶板与柱脚锚板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限定,所述抗拉复位装置均匀分布在限位器外壁的4个方位,每个方位布置有一个或多个抗拉复位装置;所述每个抗拉复位装置均包括抗拉轴、复位弹簧、固定端板和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设置在限位器的外壁;所述抗拉轴的一端固定于柱脚外壁上,另一端从内向外依次穿过滑动口、活动挡板和复位弹簧内芯延伸至固定端板,且与固定端板连接;所述复位弹簧两端分别连接在固定端板、活动挡板上。
进一步限定,所述复位弹簧的压缩量δ与支座水平位移设计值Δ之间的关系满足:
δx=Δ·cosθ;δy=Δ·sinθ;δ=Δ
其中,θ为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与X轴的夹角,0°≤θ≤180°;
δx为水平地震作用下X向弹簧的压缩量,mm;
δy为水平地震作用下Y向弹簧的压缩量,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4013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土木工程减震装置及其减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隧道无振碾压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