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换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8873.3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438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4 | 分类号: | F28D9/04;F28F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热器 | ||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板片,换热板片包括基板,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朝向第一方向凸出,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背面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在基板的第二侧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最大宽度为λ1,第二凹槽在基板的第二侧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最大宽度为λ2,第一凹槽相对于基板的第二侧面的深度为Dp1,第二凹槽相对于基板的第二侧面的深度为Dp2,其中,λ1/DP1<λ2/DP2,DP1>DP2。本申请的换热器通过调整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在基板的第二侧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最大宽度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于基板的第二侧面的深度关系,从而减小第一凸起顶部和第二凸起顶部的高度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换热板片,换热板片设有凸起来增大换热板片与换热流体的接触面积以及对换热流体进行扰动以提升换热性能。对紧凑型的板式换热器而言,特别是面对汽车/高能效制冷设备等应用场景,换热器的流道尺寸明显降低,从传统的3-5mm水力直径,降低至3mm以下,甚至2mm以下的水力直径水平。这样的场景下,对换热板片的制造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板片模具与冲压技术,钎焊技术等,较传统行业的相关应用相比,技术难度显著提升。换热板片通常采用全仿形的模具制造技术,即模具是完全依照换热板片结构的仿形,当换热板片同时设有两种以上不同结构的凸起时,容易造成部分凸起顶部的高度不一,凸起顶部高度较低的位置容易产生虚焊,最终对产品的换热性能和可靠性构成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减小换热板片的凸起顶部的高度差,减少换热器的虚焊。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换热板片,所述换热板片包括基板,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定义垂直于基板的一个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朝向第一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凸起的背面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凸起的背面形成第二凹槽,所述基板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第一侧面和远离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凹槽在所述基板的第二侧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最大宽度为λ1,所述第二凹槽在所述基板的第二侧面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最大宽度为λ2,所述第一凹槽相对于所述基板的第二侧面的深度为Dp1,所述第二凹槽相对于所述基板的第二侧面的深度为Dp2,其中,λ1/DP1<λ2/DP2,并且,DP1>DP2。
当换热板片具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并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满足λ1/DP1<λ2/ DP2时,第一凸起所在区域的换热板片的形变大于第二凸起所在区域的换热板片的形变,容易导致第一凸起顶部的材料减薄程度相对第二凸起顶部的材料减薄程度较大,即第一凸起顶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顶部的厚度,容易导致第一凸起顶部低于第二凸起顶部,通过增大第一凹槽的深度Dp1,即第一凹槽的深度DP1大于第二凹槽的深度DP2,从而通过第一凹槽的深度补偿第一凸起顶部的减薄量,减小第一凸起顶部和第二凸起顶部的高度差,减少换热器的虚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换热板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放大结构对比图;
图8是本申请换热板片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换热板片的又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88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烧室前支撑的紧固装置
- 下一篇:一种行人属性识别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