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辅机构及吹气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8116.6 | 申请日: | 202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6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应佳伟;沈松静;章泽锋;王一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方正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7 | 分类号: | B29C45/17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甬远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409 | 代理人: | 董超君 |
地址: | 3156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构 吹气 方法 | ||
一种气辅机构,包括一端设有进料口且另一端设有出料口的气辅通道,所述出料口处连通有一溢流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泄气顶杆以及第一直线驱动装置,所述泄气顶杆设置在溢流道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与泄气顶杆相连,用于使泄气顶杆刺入或拔出溢流道,所述泄气顶杆的前端为尖锥状用于形成刀部,所述泄气顶杆的侧面靠近刀部处沿轴向方向切去一段用于形成泄气通道。该气辅机构不易造成产品拉伤、可有效避免爆裂问题。另外还提供一种气辅机构的吹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辅机构及吹气方法。
背景技术
气辅技术可在家电、汽车、家具、日常用品、办公用品等几乎所有的塑料制件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汽车的地图袋或门板的注塑成型过程中,采用气辅机构,在熔融的塑料原料进入模具模腔中后,再将高压力的气体(一般为氮气)吹入模腔中进行保压塑形,高压气体能有效地将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均匀地分布到模腔的各个角落,使产品无缩影,表面光滑美观,又能使产品形成中空,节省用料,降低生产成本。
现有的一种气辅机构,其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一端设有进料口1a且另一端设有出料口2a的气辅通道3a、以及用于对气辅通道3a内进行吹气的吹气装置4a,所述气辅通道3a的底部设有进气口5a,所述进气口5a与吹气装置4a相连通,所述出料口2a处连通有一溢流道6a,所述出料口2a处还设有一顶杆,所述顶杆与一油缸8a相连用于驱动顶杆打开和关闭出料口2a。该气辅机构使用时,打开气辅通道3a的进料口1a并关闭出料口2a和进气口5a,将熔融物料通过进料口1a进入气辅通道3a内,熔融物料遇到温度较低的气辅通道3a内壁后形成一层较薄的凝固层,关闭气辅通道3a的进料口1a并通过油缸8a驱动顶杆打开出料口2a,打开进气口5a,利用吹气装置4a向气辅通道3a内吹气,将经过高压压缩的气体从气辅通道3a底部导入熔融物料当中,当气体在熔融物料中流动时,通过置换熔融物料而形成中空结构,被吹出的物料经出料口2a排出气辅通道3a至溢流道6a内进行回收利用。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也有将进气针管直接伸入到进料口内的。
但是现有的气辅机构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由于气辅成型后的产品的中空部分的高压气体没有及时排出,从而使产品内部和外部环境存在较大压差,会造成产品拉伤,甚至爆裂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易造成产品拉伤、可有效避免爆裂问题的气辅机构。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气辅机构,包括一端设有进料口且另一端设有出料口的气辅通道,所述出料口处连通有一溢流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泄气顶杆以及第一直线驱动装置,所述泄气顶杆设置在溢流道处,所述第一直线驱动装置与泄气顶杆相连,用于使泄气顶杆刺入或拔出溢流道,所述泄气顶杆的前端为尖锥状用于形成刀部,所述泄气顶杆的侧面靠近刀部处沿轴向方向切去一段用于形成泄气通道。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气辅机构在溢流道所在的位置处设置泄气顶杆,利用泄气顶杆的尖锥状刀部刺入溢流道的冷料中,以在冷料的刺入处形成薄弱点,从而将气辅通道中空部分内的高压气体从冷料的薄弱点处释放,经泄气顶杆的泄气通道安全排放到模具外,这样就可以避免产品内部和外部环境存在的较大压差,不易使产品拉伤,也可有效避免爆裂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口处和出料口处分别设有进口镶件和出口镶件,还包括进气针管、出气顶杆、以及第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进气针管插入到进口镶件且位于进料口内,所述出气顶杆插入到出口镶件且位于出料口内,所述第二直线驱动装置与出气顶杆相连,用于驱动出气顶杆打开或关闭出料口。因为气辅成型状态无法预判,在进出口做镶件,可以根据实际状态,灵活调整镶件的造型,以使气辅成型状态最优。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置在进口镶件和出口镶件之间的气路镶件,所述气路镶件包覆在气辅通道外且两端分别与进口镶件和出口镶件相连,所述气路镶件上设置冷却系统。由于气辅通道会产生熔体剪切高温,在气辅通道外做镶件加冷却系统,可以避免气辅通道在A面留下的剪切痕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方正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方正汽车模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811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