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设于焦炉中的空气预热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6133.6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5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段衍泉;王明登;于义林;袁朝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29/00 | 分类号: | C10B29/00;C10B45/00;F23L15/00;F27D17/00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陶新亚 |
地址: | 116085 辽宁省大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设于 焦炉 中的 空气 预热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于焦炉中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空气道;所述空气道与焦炉分烟道并排设置;所述空气道在靠近焦炉烟囱的一端设空气入口与空气道入口管道的一端相连,空气道入口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地面上方,空气道入口管道的空气入口与大气连通;所述空气道的另一端设预热空气出口与预热空气出口管道相连。本发明利用焦炉烟道废气加热空气道内的空气,加热后的空气由风机送到煤塔斗嘴,用热空气对煤塔斗嘴及放料装置进行保温,或送到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中的空气吸入口,用预热后的空气燃烧循环气体内的可燃组分;空气预热结构还有利于降低焦炉地下室的温度,改善其作业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炼焦节能降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于焦炉中的空气预热结构。
背景技术
焦炉烟道废气温度约230℃,在不影响烟囱排放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一部分热量。如果考虑用焦炉烟道废气预热空气,不仅可以降低烟道壁的温度,改善焦炉地下室的作业环境,而且热空气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利用。在焦炉区域,对热空气有需求的有两个位置,一个是煤塔(北方寒冷地区),另一个是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中的空气吸入管。
焦炉煤塔中的配合煤含水量约为10%,在北方寒冷地区必须对煤塔斗嘴采取保温措施,以防止煤料冻结。传统的煤塔斗嘴保温采用蒸汽、煤气、烟道废气等加热介质,或者采用电伴热等方式,但使用效果都不是很理想。蒸汽冷凝后易结冰,煤气灭火有安全隐患,且煤气加热温度高,容易使煤塔斗嘴外壁附近的煤料炭化板结;烟道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存在安全隐患;而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煤塔放料装置,电伴热较难实施且保温效果不好。
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中的空气吸入管通常用于吸入常温空气对干熄焦内的可燃组分进行燃烧,常温空气进入干熄焦后有一个预热的过程,因此循环气体中的H2只能控制在3%左右、CO只能控制在6%左右,如果采用预热后的空气通入干熄焦,燃烧将会更充分,不仅H2和CO的浓度能够有效降低,而且干熄焦还能产生更多的蒸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设于焦炉中的空气预热结构,利用焦炉烟道废气加热空气道内的空气,加热后的空气由风机送到煤塔斗嘴,用热空气对煤塔斗嘴及放料装置进行保温,或送到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中的空气吸入口,用预热后的空气燃烧循环气体内的可燃组分;空气预热结构还有利于降低焦炉地下室的温度,改善其作业环境。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设于焦炉中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空气道;所述空气道与焦炉分烟道并排设置;所述空气道在靠近焦炉烟囱的一端设空气入口与空气道入口管道的一端相连,空气道入口管道的另一端延伸至地面上方,空气道入口管道的空气入口与大气连通;所述空气道的另一端设预热空气出口与预热空气出口管道相连。
所述空气道在焦炉炉体砌筑时与焦炉分烟道一体砌筑成型。
所述空气道的顶部与焦炉分烟道的顶部平齐,空气道相对焦炉地下室标高之上的部分介于焦炉对应侧管道系统与焦炉分烟道之间,空气道相对焦炉地下室标高之下的部分延伸至焦炉对应侧管道系统的下方。
所述空气道中沿高向设有多层换热结构;每层换热结构均由多个换热翅片及横撑组成,横撑的两端分别与空气道两侧侧壁固定连接,横撑上沿纵向设多个换热翅片。
所述横撑及换热翅片均为钢制构件。
所述空气道入口管道的空气入口水平设置,并且空气入口处设篦子。
所述预热空气出口管道的预热空气出口连接煤塔斗嘴及放料装置的保温气体入口,或者连接干熄焦气体循环系统的空气吸入口,预热空气出口管道上设风机。
所述风机及预热空气出口管道设保温结构;预热空气出口管道上设气体调节阀、补偿器、流量计、测温装置及测压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焦耐(大连)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613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极片模切系统和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模态交互的柔性机械臂参激共振减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