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上下布置双蓄热燃烧换向阀后“盲区支管”近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5148.0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7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王爱中;王安龙;候峻巍;董晓军;顾鹂鋆;任琮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毕恩德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22 | 分类号: | F23D14/22;F23D14/46;F23D14/58;F23D14/66;F27D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申玲红 |
地址: | 214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下 布置 蓄热 燃烧 换向 盲区 方法 | ||
本发明适用于冶金加热炉改进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上下布置双蓄热燃烧换向阀后“盲区支管”近零方法,通过将原有的同一侧共用一个空气换向阀或者共用一个煤气换向阀,同一侧拆分为位为上侧的第一空气换向阀、第一煤气换向阀和位于下侧的第二空气换向阀和第二煤气换向阀,使得同一侧的上下两个第一空气烧嘴和第二空气烧嘴分别与第一空气换向阀以及第二空气换向阀一一对应连通,同一侧的上下两个第一煤气烧嘴和第二煤气烧嘴分别与第一煤气换向阀以及第二煤气换向阀一一对应连通,消除了同一侧共用一个空气换向阀或者煤气换向阀时,各个烧嘴与换向阀之间连接管道形成的“盲区支管”,将换向阀与烧嘴之间的距离均缩短至接近于“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冶金加热炉改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下布置双蓄热燃烧换向阀后“盲区支管”近零方法。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4,目前,我国冶金企业的加热炉基本采用双蓄热蓄热式燃烧技术,(参考:期刊论文:煤气反吹技术在蓄热式加热炉上的引用,作者:代霆,王增波,陈广久,谢红委,作者单位:山钢集团淄博张钢有限公司轧钢厂,刊名:轧钢,年,卷(期)2014,31(3)),其工作特点是间歇进气燃烧与排烟蓄热交替进行,每间隔40~120秒切换一次,换向过程持续时间为2~8秒。换向过程中,进气与排烟不能完全平衡,因此炉压波动较大。另外,燃烧系统中的每组对换向阀之前的空气、煤气管道以及对应的空气侧排烟、煤气侧排烟管道均独立分开,保证管内传输介质不发生混掺。但是,换向阀之后至蓄热式烧嘴接管前的管道内,排烟与进气是交替进行的,处于换向盲区,暂称为“盲区支管”。每一次换向,尤其是煤气侧,由进气切换为排烟时,“盲区支管”的管内煤气将随着排烟烟气被吸入煤气侧排烟管道。烟气中氧含量高时,极易发生局部爆燃事故。即使未发生事故,每换向一次,就会累计浪费掉一次“盲区支管”内的煤气,造成能源浪费。同时,此段时间内炉内停火,会影响加热炉的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上下布置双蓄热燃烧换向阀后“盲区支管”近零方法,旨在解决每一次换向,尤其是煤气侧,由进气切换为排烟时,“盲区支管”的管内煤气将随着排烟烟气被吸入煤气侧排烟管道。烟气中氧含量高时,极易发生局部爆燃事故,即使未发生事故,每换向一次,就会累计浪费掉一次“盲区支管”内的煤气,造成能源浪费。同时,此段时间内炉内停火,会影响加热炉的产量。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上下布置双蓄热燃烧换向阀后“盲区支管”近零方法,包括对称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各设置一个空气源和煤气源,所述空气源通过位于上侧左右两组第一空气换向阀分别与位于上侧的左右两侧的第一空气烧嘴相连接,还通过位于下侧左右第二空气换向阀分别与位于下侧的左右两侧的第二空气烧嘴相连接,所述煤气源通过位于上侧左右第一煤气换向阀分别与位于上侧的左右两侧的第一煤气烧嘴相连接,还通过位于下侧左右第二煤气换向阀分别与位于下侧的左右两侧的第二煤气烧嘴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空气换向阀和第二空气换向阀均设置有多个,且均关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煤气换向阀和第二煤气换向阀均设置有多个,且均关于左右两侧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空气换向阀与所述第一空气烧嘴相直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气换向阀与所述第二空气烧嘴一一对应且相直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煤气换向阀与所述第一煤气烧嘴相直接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煤气换向阀与所述第二煤气烧嘴一一对应且相直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空气烧嘴、所述第二空气烧嘴之间交替开启。
优选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的所述第一煤气烧嘴、所述第二煤气烧嘴之间交替开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毕恩德尔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毕恩德尔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51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