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AI深度学习的梨品种苗木鉴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4795.X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1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田路明;曹玉芬;董星光;张莹;齐丹;霍宏亮;徐家玉;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T7/00 | 分类号: | G06T7/00;G06T7/1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雪 |
地址: | 125100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ai 深度 学习 品种 苗木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AI深度学习的梨品种苗木鉴别方法,包括:图像采集,采用RGB相机传感器获取梨品种苗木的形态表型图像;图像处理:将所述梨品种苗木的形态表型图像与干扰背景进行分割,得到分割后的特征图像;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梨品种苗木鉴别模型,通过所述分割后的特征图像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梨品种苗木鉴别模型;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所述梨品种苗木鉴别模型进行测试;待鉴别的苗木输入到所述LSTM网络中进行训练,提取待检测苗木特征,通过与更新后的训练模型比较得到鉴别结果。本发明避免了复杂图像预处理的步骤,利用LSTM模型进行训练,实时更新数据,大大提高了鉴别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视觉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AI深度学习的梨品种苗木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人吃梨的历史十分久远,古代称为蜜父、快果、玉乳等,并有“百果之宗”的美称。梨的品种繁多,产地各异,各具特色,如山东的莱阳梨、新疆的库尔勒梨、天津的雪梨、安徽的砀山梨、河北赵县雪花梨及日本的水晶梨、澳洲的啤酒梨等,不胜枚举。不同品种的梨果皮颜色大相径庭,有黄色、绿色、黄中带绿、绿中带黄、黄褐色、绿褐色、红褐色、褐色,个别品种亦有紫红色;野生梨的果径较小,在1到4厘米之间,而人工培植的品种果径可达10厘米以上,长度可达15厘米以上。
梨树是高大的落叶乔木,与苹果树有很多相似之处。比苹果树更加高大、强健、寿命长,有更强的干性、层性,也容易早期成花结果和连续结果。顶端优势十分明显,容易形成上强下弱和结果部位外移。萌芽率高,成枝力弱。因此,伸大枝多,分杈大枝少,树冠常常显得较稀疏。根系主根发达,分布更深,层性更加明显。幼树枝条更加直立,往往抱头生长。但刚定植的幼苗,根系伤口恢复慢,分根少,缓苗期长,加之修剪上多用轻剪长放,使早期的树冠生长较慢。
由于梨的生长周期较长,需要4-5年才结果,一般人主要从果实区分品种。生产上梨品种较多,梨苗木市场容易产生苗木混杂现象,甚至是出现假苗木现象。基于梨作为无性繁殖作物的特点,每一梨品种苗木有其特有的植物学特征如芽、皮孔、皮色、节间长度等形态。一般人很容易产生对梨苗木鉴别错误的现象,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梨苗木鉴别方法,实现不同梨品种苗木的快速鉴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AI深度学习的梨品种苗木鉴别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一年生梨苗木进行特征提取并进行训练,通过LSTM模型进行实时更新数据,从而大大提高了鉴别结果的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AI深度学习的梨品种苗木鉴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图像采集,采用RGB相机传感器获取梨品种苗木的形态表型图像,并基于点云数据检测分割所述苗木的特征图像;
S2、图像处理:将所述梨品种苗木的形态表型图像与干扰背景进行分割,得到分割后的特征图像;
S3、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梨品种苗木鉴别模型,通过所述分割后的特征图像进行训练,得到训练好的梨品种苗木鉴别模型;
S4、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对所述梨品种苗木鉴别模型进行测试,通过门限实时更新训练模型中的图像;
S5、将待鉴别的苗木输入到所述LSTM网络中进行训练,提取待检测苗木特征,通过与更新后的训练模型比较得到鉴别结果。
优选地,基于HSV方法对所述步骤S2中图像与干扰背景进行分割,并提取出梨品种苗木的形态表型特征。
优选地,所述梨品种苗木形态表型特征包括皮孔数量、芽的大小以及姿态、皮色和节间长度。
优选地,利用PLC点云库、MATLAB软件对生成的点云信息进行操作和计算,分别提取出梨品种的皮孔数量信息、芽的大小以及姿态信息、皮色信息和节间长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47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