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热控薄膜器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34692.3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53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贾春阳;谈杨;翁小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1516 | 分类号: | G02F1/1516;G02F1/155;G02F1/1523;G02F1/163;G02F1/01;G02F1/00 |
代理公司: | 电子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51203 | 代理人: | 吴姗霖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薄膜 器件 | ||
1.一种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层衬底,形成于底层衬底之上的热致变发射率层,形成于底层衬底之上、未覆盖热致变发射率层区域的电致变发射率功能单元,所述电致变发射率功能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铝箔、离子存储层、对电极、吸附电解质的有机滤膜基底、工作电极、电致变发射率薄膜、封装层,所述铝箔与底层衬底紧密贴合,所述热致变发射率层包括热致变发射率材料和基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层衬底为铝片或氧化钇稳定氧化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致变发射率层包括热致变发射率材料和基料,热致变发射率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40wt%~70wt%,基料的质量百分比为30wt%~60wt%。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致变发射率材料为钙钛矿锰氧化物或二氧化钒;所述基料包括氨基树脂和热塑性丙烯酸树脂,氨基树脂和热塑性丙烯酸树脂的质量比为1:(3~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存储层为聚苯胺、钛酸锂、聚吡咯或聚噻吩衍生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为多孔金膜、银膜或铜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滤膜基底为尼龙滤膜、聚醚砜滤膜或醋酸纤维素滤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包括:5wt%以下的LiClO4、15wt%~30wt%PC、3wt%~6wt%PMMA、70wt%~80wt%乙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热控薄膜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发射率薄膜为聚苯胺、钛酸锂或石墨烯。
10.一种智能热控薄膜器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清洗底层衬底;
步骤2、将热致变发射率材料和基料混合,得到热致变发射率涂层浆料;其中,热致变发射率材料的质量百分比为40wt%~70wt%,基料的质量百分比为30wt%~60wt%;
步骤3、在底层衬底上制备厚度为200~2000nm的图形化热致变发射率层;
步骤4、裁剪有机滤膜基底,清洗,烘干;
步骤5、采用电子束蒸发法在步骤4清洗后的有机滤膜基底的正面和反面分别沉积厚度为100~200nm的工作电极和对电极;
步骤6、在步骤5得到的工作电极上制备电致变发射率薄膜,对电极上制备离子存储层;
步骤7、在步骤3得到的底层衬底上未覆盖图形化热致变发射率层的区域,形成电致变发射率功能单元,所述电致变发射率功能单元包括依次设置的铝箔、离子存储层、对电极、吸附电解质的有机滤膜基底、工作电极、电致变发射率薄膜、封装层,所述铝箔通过导电胶与底层衬底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469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