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方法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4290.3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11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夏思齐;汪淑华;张明;朱宇驰;叶鑫健;张宇佳;吴捷;白怡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中医药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C8/00 | 分类号: | A61C8/00;A61C19/0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万尾甜;韩介梅 |
地址: | 31005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种植 结合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方法和装置,该方法是在牙种植体植入后采用振动波对种植体进行机械刺激,同时向种植体表面施加含有纳米银的抗菌剂。所述装置包括手握机械振动器和抗菌剂施加装置;所述的手握机械振动器包括用于固定于种植体愈合基台的固定装置、振动波发生装置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固定装置固定状态的手柄;所述振动波发生装置设置于所述固定装置上向种植体传递振动刺激,所述抗菌剂施加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上用于直接向种植体表面施加含纳米银的抗菌剂。本发明通过机械振动和施加纳米银抗菌剂共同促进种植体骨结合,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口腔种植外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振动波结合纳米银促进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口腔种植术是近年来新兴发展的治疗技术。种植体凭借其实用的功能、美观的外形和个体的独立性,在临床上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牙列缺损、缺失的修复。骨结合是指种植体表面与周围发育良好的骨组织在结果和功能上紧密、直接的接触,其间没有纤维结缔组织介入。紧密的骨结合是种植体成功植入的关键。但对于有全身性疾病(如骨质疏松症等)的患者而言,骨皮质骨量的减少与骨小梁结构的改变严重影响了骨种植体的稳定性和结合成功率,是口腔种植术的相对禁忌症。此外,种植体植入后的细菌污染是阻碍种植术成功的另一因素。人类的口腔中存在着多种细菌,种植术后,由于清洁方式不当或口腔卫生不良等问题,造成口腔裸露的种植体基台清洁状态较差,出现菌斑,引起炎症的发生,易使种植体松动脱落而致种植失败。因此,需要一种既能促进种植体骨结合又能降低细菌感染风险的术后护理装置。
机械微刺激作为一种短期、简便、无创、不良反应少的物理疗法,因其安全、高效的骨诱导及骨改建效应,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疾病与关节疾病的临床治疗之中。近年来,利用振动刺激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多有报道。低幅度高频率振动波(low-magnitude high-frequency vibration,LMHFV)是指可引起受力组织发生微应变(≤10με)或产生加速度(≤0.56g),振动频率在10-100Hz的机械微刺激。其有提高牙槽骨质量、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缩短康复时间的作用。。
纳米银是指粒径为1~100nm的银粒子,是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抗菌产品,具有广谱抗菌、强效杀菌、渗透性强、修复再生、抗菌持久等功能。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银得到了不断的研究与应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纳米银作为一种对微生物有强大杀菌作用的抗菌剂,相对于传统抗生素,能克服细菌的耐药性,其主要杀菌机理为:(1)受O2和质子协同作用,释放出Ag+,Ag+与细菌环境体系中的营养素络合,降低细菌生长必需元素浓度,影响细菌的生活环境,从而发挥抑菌活性。(2)使细菌的DNA浓缩在核区呈紧张状态,无法解开双螺旋结构,失去复制能力。(3)与细胞壁、细胞膜发生化学作用,导致其失去正常功能。(4)降低细菌呼吸链中脱氢酶的活性来抑制细菌的呼吸作用,使其不能获取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能量。近年来,人们针对种植体材料、表面涂层、药物使用等各种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期促进种植体的骨结合。但这些方式存在着制作工艺繁琐,生物相容性差、治疗效果不佳,存在细菌感染可能、难于推广应用等缺点。尤其药物治疗中双膦酸盐类药物,具有导致全身骨坏死的可能性。相比于这些技术,本发明具有简便、安全、高效、抗菌、包容性强的优势,可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促进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方法与装置。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现有问题,本发明通过传导低幅高频振动至种植体以促进骨结合,并加以纳米银抗菌液消炎抗菌,从而达到促进种植术后加速康复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促进牙种植体骨结合的方法:该方法是在牙种植体植入后采用振动波对种植体进行机械刺激,同时向种植体表面施加含有纳米银的抗菌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中医药大学,未经浙江中医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42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