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耗能连接式防落梁机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1769.1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6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陈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娟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1223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耗能 连接 式防落梁 机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该发明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耗能连接式防落梁机构及其施工方法。所述桥面和桥墩的接触面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装料槽,所述装料槽的体积从桥墩的外侧至桥墩的中心处顺次增大,所述装料槽内设有耗能机构,所述耗能机构包括填料管,所述填料管的一端位于桥墩的外侧,所述填料管的另一端位于桥墩的中心处,所述填料管位于桥墩外侧一端的端部设有注浆管,所述填料管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和装料槽对应的第一注料孔,所述第一注料孔的外围设有与之对应的装料囊,位于桥墩中心处的所述装料囊的体积大于其余部位装料囊的体积,所述装料囊的所述装料囊内设有可以由液态转换为固态的缓冲料。本方案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落梁装置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技术领域
该发明涉及桥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耗能连接式防落梁机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桥梁与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结构形式和功能的建筑工程随之不断涌现,我国对桥梁工程提出了特殊的使命,具体是在强地震之后,桥梁仍要保持基本的通行要求,这就需要设置防落梁结构。
目前的防落梁结构大多设置在主梁的两侧,主梁在受到横向和纵向的地震激励时,还有可能在桥墩支撑部位受到弯矩,此时位于主梁两侧的防落梁装置受力方向相反,往往导致只有位于主梁一侧的防落梁装置可以作用来防止落梁,不能很好的发挥防止落梁的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耗能连接式防落梁机构及其施工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防落梁装置使用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耗能连接式防落梁机构,包括桥面和桥墩,所述桥面和桥墩的接触面上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装料槽,所述装料槽的体积从桥墩的外侧至桥墩的中心处顺次增大,所述装料槽内设有耗能机构,所述耗能机构包括填料管,所述填料管的一端位于桥墩的外侧,所述填料管的另一端位于桥墩的中心处,所述填料管位于桥墩外侧一端的端部设有注浆管,所述填料管上均匀开设有若干和装料槽对应的第一注料孔,所述第一注料孔的外围设有与之对应的装料囊,位于桥墩中心处的所述装料囊的体积大于其余部位装料囊的体积,所述装料囊的所述装料囊内设有可以由液态转换为固态的缓冲料。
本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
通过填料管给装料囊内泵送缓冲料,当缓冲料凝固之后,缓冲料在装料槽内会对桥面和桥墩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由于装料槽的腔室体积外向内依次增大,所以桥面和桥墩产生相对位移时,其最先和桥墩最外侧的缓冲料进行接触,待到最外侧的缓冲料被剪切力损坏后,相邻的缓冲料参与对桥面和桥墩的限位,如此循环,直至最内侧的缓冲料参与桥面和桥墩的限位作用,由于其体积最大,内部缓冲料形成的刚度和强度较大,在前面缓冲料的逐级损毁耗能之后,最内侧的缓冲料能够将桥面限位在桥墩上,保证桥面和桥墩不发生脱离。
进一步限定,所述缓冲料为混凝土,其有益之处在于凝固的混凝土的强度和刚度较大,不会被桥面和桥墩相对移动时产生的剪切力损坏,且易于获取。
进一步限定,所述第一注料孔的外侧设有密封管,所述密封管上设有与第一注料孔位置对应的第二注料孔,所述装料囊的两端固定在密封管上,所述密封管和填料管螺纹连接,所述填料管的一端部通过连接筋固定连接在桥墩上,其有益之处在于,旋转填料管可使第一注料孔和第二注料孔位置错开,从而对装料囊进行密封,密封管的设置有助于装料囊填料结束之后的密封,避免填料结束后,缓冲料泄露。
进一步限定,位于桥墩中心部位的第二注料孔和第一注料孔位置对应,若干其余第二注料孔与第一注料孔的间距从桥墩的中心向外依次成整数倍增加,所述第二注料孔均位于装料囊内,其有益之处在于,第一填料孔和第二填料孔采用此种方式设置,可从内到外对装料囊进行逐个填料和密封,这样的目的在于,可减小高压泵的工作压力,同时还可以在各个装料囊内填充不一样的缓冲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娟,未经陈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17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