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单点支撑的整面受力按键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1666.5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5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陆建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宏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14 | 分类号: | H01H13/14;H01H1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1 | 代理人: | 林杨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单点 支撑 整面受力 按键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点支撑的整面受力按键结构,包括按键本体,所述按键本体的背面中部设有作为支点的按键部,所述按键本体的背面且位于按键部的相对两侧均对称设有两个用于对按键本体的上行程和下行程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卡扣,所述按键部位于第一限位卡扣构成的虚拟矩形的中心处,且位于虚拟矩形对角线上的两个第一限位卡扣与按键部构成杠杆结构。本发明中,为保证按键本体的寿命最大化,在按键部两侧设置第二限位卡扣,当第二限位卡扣到达最大行程时,按键部到达最大有效行程,从而使按键部作用在按键上的力最小,且能保持有效,从而达到长寿命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按键面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点支撑的整面受力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按键是一种常用的控制电器元件,是用来控制机械或程式的某些功能,或接通、断开控制电路,从而达到控制设备运行目的的一种开关。目前,在智能家居方面以及工控机上使用的按键大部分都是采用一侧按键,这种按键通常采用弹力臂杠杆方式,起点作为支撑点,中间作为支点,末端按键作为受力点或者采用弹簧支撑方式,起点或中间点作为支撑,末端按键添加弹簧作为受力点。
这两种结构都无法实现整面受力,在长期使用后导致弹力臂和弹簧易疲劳,影响产品寿命;弹簧或者弹力臂由于生产工艺原因一致性交叉整面受力会导致手感较差,进而影响用户体验,此外弹簧方式组装困难,且不稳定,易坏,也是产品质量的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单点支撑的整面受力按键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点支撑的整面受力按键结构,以解决一侧按键产品寿命端、用户体验差和产品质量的不稳定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点支撑的整面受力按键结构,包括按键本体,所述按键本体的背面中部设有作为支点的按键部,所述按键本体的背面且位于按键部的相对两侧均对称设有两个用于对按键本体的上行程和下行程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卡扣,所述按键部位于第一限位卡扣构成的虚拟矩形的中心处,且位于虚拟矩形对角线上的两个第一限位卡扣与按键部构成杠杆结构,所述按键本体的背面且位于按键部的另外两侧处对称设有用于对按键部的上行程和下行程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卡扣,所述第二限位卡扣的位置与第一限位卡扣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本体的背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为按键本体对应边沿的比例缩放,所述按键部和第二限位卡扣均位于凹槽内并延伸至凹槽外侧,所述第一限位卡扣均位于凹槽的边沿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卡扣包括与按键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远离按键部的一侧从上到下设有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且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之间的间距即为按键本体的最大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均位于按键本体的下方,且第一凸起位于第一限位板的底端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卡扣包括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与凹槽连接处的对称设有垫块。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部与第二限位卡扣之间的距离与按键本体的长度成正比。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限位卡扣到达最大行程时,所述按键部到达最大有效行程。
进一步的,所述按键部上均匀设有多个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中,按键本体背面的第一限位卡扣和按键部构成杠杆结构,同时四个第一限位卡扣使得按键本体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使得按键本体不会发生摇晃。
当作用在按键本体的中间部位时,按键部支撑受力;
当作用在按键本体的一侧时,按键部作为支点,另一侧的第一限位卡扣构成固定点,即可实现按键本体整体受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宏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宏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16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池底淤泥预处理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观点摘要评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