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1063.5 | 申请日: | 202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03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廖洪钢;邓俊先;江友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04 | 分类号: | G01N23/04;G01N23/20058;G01N23/20008;G01N27/416;G01N27/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方惠春 |
地址: | 361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射 电化学 检测 芯片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包括上片和下片,上片和下片都为正反面都设有绝缘层的硅基片,上片的正面与下片的正面通过粘结层固定粘结,上片、下片和粘结层共同构成一腔室;上片上设有注样口和第一视窗,其特征在于,下片上设有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对电极、第二视窗和温度计,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都搭设在第二视窗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电极位于第二视窗中央,对电极和工作电极并排搭设在第二视窗上,参比电极垂直于工作电极搭设在第二视窗上,温度计搭设在第二视窗上,且与对电极和工作电极相对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碳电极,碳电极覆盖在工作电极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计由铂金属膜图案构成。
5.一种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在正反面都设有绝缘层的硅基片A上加工出注样口和第一视窗,制造出上片;
S2:在正反面都设有绝缘层的硅基片B上加工出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对电极、第二视窗和温度计,制造出下片;
S3:将上片与下片通过粘结层固定粘结,得到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
S21:采用光刻工艺,将第二视窗图案从光刻掩膜版转移到正反面都设有绝缘层的硅基片B的背面后,在正胶显影液中显影,用去离子水冲洗,得到硅基片B1;
S22:采用反应离子刻蚀工艺,去除硅基片B1背面与第二视窗对应的绝缘层后,去除光刻胶,得到硅基片B2;
S23: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去除硅基片B2与第二视窗对应的基底硅后,用去离子水冲洗,得到硅基片B3;
S24:采用光刻工艺,将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图案从光刻掩膜版转移到硅基片B3正面后,在正胶显影液中显影,用去离子水冲洗,得到硅基片B4;
S25: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在硅基片B4正面溅射一层电极材料膜后,用丙酮浸泡,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光刻胶,得到硅基片B5;
S26:采用光刻工艺,将温度计图案从光刻掩膜版转移到硅基片B5正面后,在正胶显影液中显影,用去离子水冲洗,得到硅基片B6;
S27: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在硅基片B6正面溅射一层铂金属膜后,用丙酮浸泡,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光刻胶,得到硅基片B7;
S28:对硅基片B7进行激光划片,得到下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步骤S26至S28替换为:
S31: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工艺,在硅基片B5正面溅射一层碳膜;
S32:采用光刻工艺,将碳电极图案从光刻掩膜版转移到硅基片B5正面后,用反应离子刻蚀机去除不被光刻胶保护的碳膜,得到硅基片B6’;
S33:去除光刻胶,得到硅基片B7’;
S34:采用光刻工艺,将温度计图案从光刻掩膜版转移到硅基片B7’正面后,在正胶显影液中显影,用去离子水清洗表面,得到硅基片B8;
S35: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在硅基片B8正面溅射一层铂金属膜后,用丙酮浸泡,用去离子水冲洗,去除光刻胶,得到硅基片B9;
S36:对硅基片B9进行激光划片,得到下片。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1采用的光刻工艺为:在紫外光刻机的hard contact模式下曝光,显影的时间为60秒,曝光的时间为15秒。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3采用的湿法刻蚀工艺为: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0%的氢氧化钾溶液进行刻蚀,刻蚀的温度为80℃,刻蚀的时间为2小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射电镜电化学检测芯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2包括:在氩气和氧气中刻蚀不被光刻胶保护的碳膜,刻蚀功率为50瓦,刻蚀时间为30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106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芯片冷却换热器
- 下一篇:极片及圆柱电池卷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