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热处理技术的湿粘性污泥预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30622.0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050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邵春岩;赵岩;王坚;祁国恕;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143 | 分类号: | C02F11/143;C02F1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10169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热处理 技术 粘性 污泥 预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热处理技术的湿粘性污泥预处理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湿粘性污泥热处理过程中的粘附、挂壁、透气性差、反应性低、颗粒物排放加剧。本发明的要点:采用原始污泥分析测试、原始污泥杂质筛除、污泥调质、挤压造粒、成粒污泥晾晒五个步骤。利用添加的调理剂的特性和造粒施压过程,显著增强污泥的塑性、整体结合力、抗压强度、透气性以及反应性,最终提高湿粘性污泥的热处理效率和效果,降低设备运行成本,改善颗粒物排放情况,削弱剩余残渣的环境危害性,实现湿粘性污泥的清洁高效处理处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涉及对湿粘性污泥的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热处理技术的湿粘性污泥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污泥,如市政污泥、工业污泥、河湖底泥等的环境污染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也日趋严格。污泥具有产量大、来源广泛、成分复杂、种类繁多的特点,为其高效安全处置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以焚烧、阴燃、热脱附、气化等为代表的热处理技术,由于可以有效破坏各类污泥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实现污泥最大程度的减量化和无害化,同时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能源的回收和利用,已经成为了众多污泥处理处置方法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之一。
几乎所有的污泥均具有含水率高、粘度大、固相颗粒细小的特点。通常,经过机械脱水后的污泥其含水率在35%~55%之间,固相颗粒粒径集中在0.5~450μm范围,污泥整体呈现半固体状,粘性强,流动性差。特别对于含油污泥,由于粘稠的石油烃类污染物的加入,污泥的整体粘度进一步提高。这些湿粘性污泥如果直接进入热处理反应器,会造成诸多问题:
1、污泥很容易在壁面上产生粘附、挂壁现象,并进一步发生结焦和烧结,最终造成堵塞。
2、粘结的污泥中大量的盐会对壁面产生不可逆的腐蚀,造成耐材破损,甚至脱落。
3、热处理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细小的颗粒物,随烟气排出反应器,增加了后续烟气净化设施的负荷并对大气环境造成威胁。
4、湿粘性污泥的孔隙度较低且固相颗粒细小,缺少均匀分布的无机骨架物质,因此热处理过程中的透气性差,结块明显,严重限制了反应和生成气体的流动扩散条件,大幅降低了热处理效率。特别对于阴燃处理,将直接导致污泥的自持燃烧无法持续进行。
上述问题均会导致污泥热处理效率降低,处理效果下降,运行成本增加,排放情况恶化等后果,严重时必须停炉进行人工清理,耗时耗财耗力,严重影响了处理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转。
在我国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和“无废社会”建设的新背景下,实现湿粘性污泥的清洁高效热处理以及资源和能源的回收利用,不仅是我国资源与环境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更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全面节约的必然要求。因此,开发一种适用于湿粘性污泥的预处理方法,来改善污泥的物理性状,进而解决热处理过程中的上述问题,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成本低廉,施工便利,作业灵活,效果稳定的适用于热处理技术的湿粘性污泥预处理方法,以改善入炉污泥的物理性状,提高其透气性,减轻或避免污泥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粘壁现象及颗粒物排放,最终实现湿粘性污泥的清洁高效热处理。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适用于热处理技术的湿粘性污泥预处理方法,其技术要点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原始污泥分析测试。对原始污泥的成分进行分析测试,包括含水率、有机物含量、无机固相物含量等指标;根据含水率数值,将原始污泥分为低湿、中湿、高湿三类。
步骤二:原始污泥杂质筛除。选用合适的筛分机械及方法,将所述步骤一的原始污泥中粒径在2cm以上的大块杂质筛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306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