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阳极材料、阳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325221.6 | 申请日: | 2021-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20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 发明(设计)人: | 郭明奎;苏树发;高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7;H01M4/485;H01M4/13;H01M4/139;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肖阳 |
| 地址: | 213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阳极 材料 锂离子电池 | ||
本发明公开了阳极材料、阳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其中,阳极材料具有类核壳结构,该阳极材料包括内层和外层,内层包括阳极活性物质,外层包括支持锂离子快速嵌入的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将该阳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充电窗口,极大程度降低电池的充电时间,同时保证电池具有优异的能量密度、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阳极材料、阳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车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对环保的要求,电动车替代燃油车的进度逐渐加快,目前电动车在很多方面(比如续航里程、加速性能、整车寿命等)基本已经可以达到燃油车水平,但在补充能量方面,电动车依然远远差于燃油车,因此急需改善电动车的充电速度。为此,就需要优化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充电窗口,提高充电倍率,降低充电时间。
目前,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窗口的方法主要包括如下两种:阴极方面,一般通过降低颗粒尺寸或对颗粒进行表面包覆,或降低电极涂布重量及压实密度。阳极方面,一般通过降低颗粒尺寸或对颗粒进行官能团修饰,或降低电极涂布重量及压实密度。然而,现有的改进方法将恶化颗粒本身比容量的发挥和电芯能量密度;降低颗粒尺寸会增大颗粒的比表面积,从而恶化电芯的长期存储性能;降低电极涂布重量,导致活性物质占比降低,牺牲电芯能量密度。
综上所述,现有的锂离子电池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阳极材料、阳极极片和锂离子电池。将该阳极材料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可以显著提高电池的充电窗口,极大程度降低电池的充电时间,同时保证电池具有优异的能量密度、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能。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阳极材料。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阳极材料具有类核壳结构,所述阳极材料包括:内层,所述内层包括阳极活性物质;外层,所述外层包括支持锂离子快速嵌入的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在快速充电的高倍率电流情况下,阳极材料表面的锂离子浓度会急剧增加,若不能使锂离子正常嵌入材料内部,锂离子将沉积在材料表面,导致材料性能恶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阳极材料中,支持锂离子快速嵌入的材料包覆在内层阳极活性物质的表面,该类材料具有高锂离子固相扩散系数,可以保证高倍率电流下锂离子快速嵌入材料内部,实现电池的快速充电。同时,该阳极材料的应用不会对电池原有性能造成不利影响,能够保证电池具有优异的能量密度、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能。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阳极材料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阳极活性物质选自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硅碳材料、硅氧材料中的至少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阳极活性物质的中位粒径为8~20μ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持锂离子快速嵌入的材料选自软碳、硬碳、钛酸锂、高固相扩散系数石墨材料中的至少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持锂离子快速嵌入的材料的中位粒径为0.5~5μ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剂选自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导电炭黑SP中的至少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电剂的中位粒径为50~500nm。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丁苯橡胶、丁苯乳胶、聚丙烯、聚丁烯、聚乙烯酸酯、聚丙烯酸酯、聚丁烯酸酯、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阳极活性物质的质量,所述支持锂离子快速嵌入的材料的占比为1%~15%,所述导电剂的占比为0.5%~5%,所述粘结剂的占比为0.5%~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52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