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收费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1982.4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31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陈瑶;李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B15/06 | 分类号: | G07B15/06;H04W4/4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张洁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收费 方法 装置 | ||
一种道路收费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非自由流收费场景中,车辆无序通行而导致的错误抬杆问题。其中方法包括:在车辆支付道路的通行费用后,车辆中的车载设备从路侧端接收交易凭证信息,该交易凭证信息用于指示车辆已支付通行费用,在车辆未通过道路的闸口且车辆距离闸口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车载设备发送通行请求消息,该通行请求消息中包括交易凭证信息,能够避免路侧端在控制闸口的栏杆抬杆放行后,其它车辆加塞切入到该车辆的前方,从而可以解决非自由流收费场景中,车辆无序通行而导致的错误抬杆问题。在车辆通过闸口后,车载设备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可以节省网络资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智能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道路收费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不停车收费(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系统,是一种成熟的不停车收费技术,目前的高速公路出入口有专门的ETC通道,由于ETC是基于5.8GHz的专用短程通信(dedicated short rang communications,DSRC)技术实现通信,存在如下缺点:通信抗干扰能力弱,通信距离短,一般通信半径为10m-30m,而且覆盖范围小,从而限制了交易状态下车辆的通行速度,例如,不能保证车辆在120km/h以上的车速下的交易成功率。因此,业界也在考虑其他替代方案,例如基于LTE-V2X通信技术实现高速收费,LTE-V2X通信技术具有通信距离长、通信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可以支持高速运动车辆的通信,而且基于LTE-V2X通信方式实现收费的可靠性高于ETC收费。
目前,基于LTE-V2X通信方式实现收费的方法中,在非自由流收费(即先收费后通行)场景下,收费站路侧设备收到车辆的缴费就抬起闸口栏杆,可能会出现误抬杆的情况,例如图1所示的场景中,车辆1在距离闸口栏杆较远处已经通过LTE-V2X通信方式完成缴费,然后闸口栏杆抬起,而此时尚未完成缴费的车辆2通过加塞的方式切入到车辆1前面,这种情况下车辆2就可以在未缴费的情况下直接驶离收费站,从而出现车辆无序通行而导致的误抬杆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道路收费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非自由流收费场景中,车辆无序通行而导致的错误抬杆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道路收费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车辆中的车载设备端,例如,该方法可以由车载设备端的道路收费装置来执行。该方法包括:在车辆支付道路的通行费用后,车辆中的车载设备从路侧端接收交易凭证信息,该交易凭证信息用于指示车辆已支付通行费用,在车辆未通过道路的闸口且车辆距离闸口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时,车载设备发送通行请求消息,该通行请求消息中包括交易凭证信息,在车辆通过闸口后,车载设备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
通过该方法,车辆的车载设备通过发送包括交易凭证信息的通行请求消息,能够使得路侧端基于交易凭证信息知晓车辆已支付通行费用,而且,车载设备发送该通行请求消息时车辆距离闸口的距离小于第一阈值,说明车辆距离闸口的距离很近,能够避免路侧端在控制闸口的栏杆抬杆放行后,其它车辆加塞切入到该车辆的前方,从而可以解决非自由流收费场景中,车辆无序通行而导致的错误抬杆问题。此外,在车辆通过闸口后,车载设备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可以节省网络资源。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车载设备发送通行请求消息,包括:车载设备周期性发送通行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通行请求消息中还包括车辆的位置信息。如此,有助于路侧端准确的确定车辆距离闸口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车载设备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包括:车载设备根据车辆相对于闸口的位置得到车辆通过闸口的确定结果,之后,根据确定结果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如此,可以在确保车辆通过闸口后,再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地实施方式中,车载设备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包括:车载设备从路侧端接收放行指示消息,该放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车辆已被闸口放行,之后,车载设备根据放行指示消息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如此,可以在确保车辆已被闸口放行后,再停止发送通行请求消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19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以及可穿戴设备
- 下一篇:上行传输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