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及其路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1521.7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86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俞祁浩;陈坤;王新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4S10/70 | 分类号: | F24S10/70;F24S70/225;E01C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严诚 |
地址: | 73000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循环 动力 加热 装置 及其 路基 | ||
1.一种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包括:
集热联箱(6),用于安装在路基(2)的外部;
太阳能吸热箱(8),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的一端插入所述集热联箱(6)内,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用于吸入太阳能、并传热至所述集热联箱(6);
聚热管(7),包括相互连通的吸热段(71)和放热段(72),所述吸热段(71)插入所述集热联箱(6)中,所述放热段(72)用于插入所述路基(2)中,所述吸热段(71)用于吸收所述集热联箱(6)的热量并传递至所述放热段(72),所述放热段(72)用于加热所述路基(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热联箱(6)和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内均填充有空气,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插入所述集热联箱(6)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使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与所述集热联箱(6)进行空气对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插入在所述集热联箱(6)的中下部位,所述吸热段(71)插入在所述集热联箱(6)的中上部位。
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范围为:0°~20°,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插入所述集热联箱(6)的一端高于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包括:
壳体(81),所述壳体(81)插入所述集热联箱(6)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使所述壳体(81)与所述集热联箱(6)进行空气对流;
保温层(83),设置在所述壳体(81)的内壁上;
透明盖板(82),安装在所述壳体(81)的顶部;
太阳能吸热条(84),安装在所述壳体(81)的底部,所述太阳能吸热条(84)用于吸收太阳能、并加热所述壳体(81)内的空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太阳能吸热条(84)沿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布置,所述太阳能吸热条(84)相对于所述壳体(81)的底面的上仰角为预设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10°~45°。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吸热条(84)的吸热面垂直于其所在地区冬季太阳辐射最强时太阳光线的照射方向。
9.一种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路基包括路基(2)和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装置,其中,所述集热联箱(6)和所述太阳能吸热箱(8)安装在所述路基(2)的外部,所述放热段(72)插入所述路基(2)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自循环无动力加热路基还包括保温材料层(3),所述保温材料层(3)设置在所述路基(2)的坡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152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泡沫混凝土保温防护透气结构
- 下一篇:一体式防冻胀聚热装置及其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