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联网大规模时序数据访问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0103.6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5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彭红艳;陈跃;李先贤;石贞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901 | 分类号: | G06F16/901;G06F16/9537;G06F21/60;G06F21/62;G16Y10/75;G16Y20/40;G16Y40/30 |
代理公司: | 桂林市持衡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5107 | 代理人: | 陈跃琳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大规模 时序 数据 访问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物联网大规模时序数据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步骤如下:
步骤1、数据所有者生成系统安全参数和最大标签数,选取完整平衡二叉树的随机种子、2个哈希函数和深度;
步骤2、数据所有者通过安全通信信道将随机种子、2个哈希函数和深度传输给所有的数据生产者;
步骤3、数据所有者和数据生产者分别根据随机种子和2个哈希函数构造出所设深度的完整平衡二叉树;
步骤4、数据所有者和数据生产者分别将完整平衡二叉树的叶子节点的哈希值作为密钥派生函数的输入,生成对称加密密钥;
步骤5、数据生产者先将采集到的时序数据按照设定的时间长度划分成数据段,并封装成数据包;再对不同的数据包采用不同的对称加密密钥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包;后将密文数据包上传至服务器;
步骤6、当数据消费者向数据所有者发送访问请求时,数据所有者先根据安全参数和最大标签数初始化可穿透属性加密算法,输出公钥和主密钥,再将公钥、主密钥和该数据消费者的属性集作为可穿透属性加密算法的密钥生成算法的输入,为该数据消费者生成唯一的私钥和初始的穿透密钥,并将私钥和初始穿透密钥发送给数据消费者;
步骤7、数据所有者根据数据消费者的属性集制定唯一的访问策略,并随机生成令牌标签列表,该令牌标签列表所含的令牌标签为设定的最大标签数,且每个令牌标签对应一个穿透密钥;
步骤8、数据所有者将待访问的数据包所处的时间段,在完整平衡二叉树中找到对应时间段的叶子节点,并确定所找到的所有叶子节点的共同祖先节点,以及各叶子节点到共同祖先节点的节点距离,并将共同祖先节点和节点距离打包为解密令牌;
步骤9、数据所有者将访问策略,公钥和令牌标签列表作为可穿透属性加密算法的加密算法的输入,对解密令牌和2个哈希函数进行加密,得到解密令牌密文,并将解密令牌密文和令牌标签列表打包后一并上传至服务器;
步骤10、数据消费者从服务器下载密文数据包和解密令牌密文;
步骤11、数据消费将公钥、数据消费者的属性集、私钥、令牌标签列表、当前穿透密钥、当前穿透密钥所对应的令牌标签即当前令牌标签、以及解密令牌密文作为可穿透属性加密算法的解密算法的输入,从而获得解密令牌和2个哈希函数;
步骤12、数据消费者先根据解密令牌中的共同祖先节点和节点距离,以及2个哈希函数去生成部分平衡二叉树,再利用该部分平衡二叉树的叶子节点的哈希值作为密钥派生函数的输入,生成对称加密密钥,后利用该对称加密密钥对密文数据包进行解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大规模时序数据访问控制方法,其特征是,还进一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3、当数据消费者发现当前穿透密钥发生泄漏时,数据消费者先利用令牌标签列表中当前令牌标签的下一个标签去替换当前令牌标签,并将当前令牌标签和当前穿透密钥作为可穿透属性加密算法的密钥穿透算法的输入,得到新的穿透密钥,并利用新的穿透密钥去替代当前穿透密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未经广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010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