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温度传感功能的隔膜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9231.9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93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苏岳锋;闫康;陈来;蒋晓平;吴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50/457 | 分类号: | H01M50/457;H01M50/417;H01M1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张洁;仇蕾安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温度 传感 功能 隔膜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温度传感功能的隔膜,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所述隔膜为多层复合结构,包括下层聚合物层、中间热电偶层和上层聚合物层,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膜或聚乙烯膜,所述热电偶为铜‑康铜热电偶。热电偶的灵敏度高且尺寸较小,监测范围宽能够全面覆盖电池工作温度。将热电偶复合到隔膜材料中,能够实时传感电池内部温度,监测电池内部温度变化;当电池内部温度超过警戒阈值时,通过热电偶传感器能及时反馈到控制系统,对电池做出相应调控。选择铜‑康铜热电偶可在保证热电偶的灵敏度、准确度和温度监测窗口的同时,降低热电偶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温度传感功能的隔膜,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繁荣发展,消费者不仅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日益增长,而且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要求日益严格。为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电池动力系统内部锂离子电池的数量更多、排布更密。锂离子电池循环过程中,化学反应会释放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会影响电池性能和安全,如果散热不及时会造成严重的热失控。对电动汽车中锂离子的内部温度进行实时监测,能够有效判断电池工作状况,可以提前预警温度的异常变化,从而避免热失控的发生。现有的电池内部温度监测技术中,都需要使用侵入式的外源温度传感装置,不仅会对电池性能产生影响,也存在较大的误差问题。
温度传感功能的隔膜,能够实时准确传感电池内部温度,而且对电池性能影响最小,是提升电动汽车安全性能所急需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温度传感功能的隔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温度传感功能的隔膜,所述隔膜为多层复合结构,包括下层聚合物层、中间热电偶层和上层聚合物层,其中,所述聚合物为聚丙烯膜或聚乙烯膜,所述热电偶为铜-康铜热电偶。热电偶的灵敏度高且尺寸较小,监测范围宽能够全面覆盖电池工作温度。将热电偶复合到隔膜材料中,能够实时传感电池内部温度,监测电池内部温度变化;当电池内部温度超过警戒阈值时,通过热电偶传感器能及时反馈到控制系统,对电池做出相应调控。选择铜-康铜热电偶可在保证热电偶的灵敏度、准确度和温度监测窗口的同时,降低热电偶成本。
优选的,所述聚合物具有多孔三维结构,孔径为0.01~10微米,孔隙率为10~90%;上层聚合物层和下层聚合物层的厚度分别为1~100微米。所述聚合物能够保证锂离子的有效传输,同时不增加隔膜的质量。
优选的,所述铜-康铜热电偶由铜导体和康铜导体焊接而成。
优选的,所述铜-康铜热电偶中铜导体和康铜导体通过连接导体焊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导体为铜导体或康铜导体。
优选的,所述铜-康铜热电偶中的铜导体为铜箔或铜线,所述康铜导体为康铜箔或康铜线。
优选的,所述铜箔的厚度为1~100微米,宽度为0.05~50毫米,长度为1~500毫米。
优选的,所述康铜箔的厚度为1~100微米,宽度为0.05~50毫米,长度为1~500毫米。
优选的,所述铜线的直径为1~100微米,长度为1~500毫米。
优选的,所述康铜线的直径为1~100微米,长度为1~500毫米。
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隔膜结构能够有效传感电池内部温度,实现电池工作温度的实时监测,从而及时对电池温度的异常状况做出反馈,阻止电池热失控的发生。同时三明治结构的隔膜能够很好地传输锂离子,并且最小化对电池性能地影响。进一步的,铜-康铜热电偶导体的厚度或直径尺寸控制在微米范围,保证热电偶正常工作的同时,降低热电偶对锂离子传输的影响,降低热电偶的质量对电池比能量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923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