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铃薯收获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7090.7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30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田超;孙念峰;方伟;申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明沃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17/00 | 分类号: | A01D17/00;A01D23/04;A01D33/00;A01D3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400 山东省临沂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铃薯 收获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马铃薯收获机。包括捡拾、筛选割台,割台前端安装两个切草轮盘,依次布置多片前铲刀,铲刀入土,同时安装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抖动轴,同时安装有全橡胶抖动筛选带,驱动轮及抖动轮采用钢件与橡胶结合材质;割台后端进入前升运装置,升运装置配备有排杂风机;前升运装置后端配备输送装置,左右配备人工平台;输送装置后端配备升降平台。本发明是集捡拾、筛选、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马铃薯收获机,在马铃薯捡拾、运输过程中,采用全橡胶防护结构,驱动轮及抖动轮采用钢件与橡胶结合材质,减少马铃薯破皮现象,提高收获效率,增加其储存性能。本发明节省了大量人力,降低了收获成本,进一步提高了马铃薯收获的机械化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马铃薯收获机。
背景技术
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种植区域极广。在马铃薯种植工作中,收获是田间作业的最后环节,收获时间的选择、收获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产量和商品性。收获方式可用机械收获,也可用人力挖掘,其中人力挖掘占用工时较多,效率较低,在规模化种植中已经为机械收获所取代。
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些牵引式收获机,但其作业方式不灵活、功能较为局限且收获效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发功能更为全面、效率更高的马铃薯收获机,成为本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马铃薯收获机,以解决常规马铃薯收获机功能较为局限、收获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如何开发一种兼具自动捡拾、筛选、包装功能的自走式马铃薯收获机。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马铃薯收获机,包括捡拾、筛选割台,割台前端安装两个切草轮盘,依次布置多片前铲刀,铲刀入土,同时安装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抖动轴,同时安装有全橡胶抖动筛选带,驱动轮及抖动轮采用钢件与橡胶结合材质;割台后端进入前升运装置,升运装置配备有排杂风机;前升运装置后端配备输送装置,左右配备人工平台;输送装置后端配备升降平台。
作为优选,割台前端安装两个切草轮盘,依次布置多片前铲刀,铲刀入土,避免马铃薯收获遗漏造成损失;同时安装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抖动轴,对马铃薯附带泥土进行一次筛选;同时安装有全橡胶抖动筛选带,对马铃薯泥土及无价值小马铃薯筛选;驱动轮及抖动轮采用钢件与橡胶结合材质,减少对马铃薯本身破皮现象,增加其储存性能。
作为优选,割台后端进入前升运装置,升运装置对马铃薯再次筛选泥土并配备排杂风机,对马铃薯根茎切碎排杂;前升运装置后端配备输送装置,左右配备人工平台,人工平台对土壤板结及沙土地大石块进行人工捡拾。
作为优选,输送装置后端配备升降平台,升降平台放置有储运袋,到达储运标准后经急停按钮控制整车停止工作。
作为优选,整机采用全液压分时四驱结构,整机收获传动采用液压传动。
作为优选,整机收获过程依次为:割台捡拾与一次抖动筛选,前升运装置进行提升运输及二次筛选和根茎排杂,输送装置与人工配合捡拾,包装及升降功能。
作为优选,马铃薯捡拾、运输过程中,采用全橡胶防护结构,驱动轮及抖动轮采用钢件与橡胶结合材质,减少对马铃薯本身破皮现象,增加其储存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马铃薯收获机。该机型适用于土豆出土后的捡拾、筛选、包装,是集上述功能于一体的马铃薯收获机。在马铃薯捡拾、运输过程中,采用全橡胶防护结构,驱动轮及抖动轮采用钢件与橡胶结合材质,减少或避免对马铃薯本身破皮现象,提高收获效率,增加其储存性能。作为一款自走式收获机,本发明节省了大量人力,降低了收获成本,进一步提高了马铃薯收获作业的机械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整体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明沃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山东明沃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70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龟胶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车路协同的超视距融合感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