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钻井牵引机器人速度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6464.3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74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方世纪;赵建国;刘清友;肖晓华;陈波;韩硕;王菊;涂赤;刘益君;张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石油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45/00 | 分类号: | E21B4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尔赫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45 | 代理人: | 于武江 |
地址: | 6105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钻井 牵引 机器人 速度 测试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钻井机器人速度测量方法,方法为:S1:在地面组装钻进牵引机器人,电脑将传感器A和传感器B采集的数据校零;S2:在电脑中输入钻压FP;S3:将钻进牵引机器人放入井下,开始进行钻进,当压力检测装置D检测到接触井底;S4:电脑开始记录位移传感器A、位移传感器B的数据;S5:电脑对位移传感器A、位移传感器B的数据进行滤波;S6:电脑对位移传感器A、位移传感器B的数据滤波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求导,得到速度;S7:起钻,从电脑中提取速度及位移数据。本发明方式简单,误差小,成本低。基于钻井机器人速度测量方法,可实现钻井机器人的速度的即时测量、即时反馈,可为钻井机器人自动钻进提供数据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井下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钻井牵引机器人速度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采的综合经济效益,大位移水平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青睐。因此,开展长水平段钻井高效安全快速建井技术研究,对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随着水平井水平段位移的增加,钻柱摩阻增大,钻柱极易“托压”,导致钻压加载异常困难,显著增加了建井周期,降低了油气开发的综合经济效益,阻碍了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的长效开发。利用井下机器人对钻柱进行牵引,可有效解决摩阻过大的问题,同时能为钻头提供破岩的钻压,可实现智能闭环钻进。
目前发明了CN201380006327.3、CN201780047640.X;
专利CN201380006327.3采用基于钻台钻井数据和顶驱钻井数据完成对钻井速度的计算,虽然对传感器密封条件要求低,数据易获取,装置简单,但只能间接推算,无法直接获取准确数据;
专利CN201780047640.X采用通过旋转顶端驱动速度和顶端驱动速度,并根据井眼钻井设备的阻尼特性,计算井下速度和井下转矩,虽然易于实现,但仍基于理论与公式,存在较大的误差,且具有延时性。
这2项专利仅通过地面旋转系统的数据间接测量井下钻井速率,无法获得直接、即时的钻进位移及速度数据,无法即时完成对井下钻进机器人进行即时的数据传输和反馈。
目前,钻井机器人依然停留在理论研究方面,尚未见现场试验或应用的报道。其中,钻井机器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尚未得到有效突破。而机器人对钻进信息的获取是钻井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在钻井机器人钻进速度测量方面:尚未存在实现在井下随钻进行的可靠、即时的测量方法。在钻井机器人速度自动控制中,速度的获取、调整、反馈直接决定钻井机器人的自动化、智能化的重要条件。现有钻井机器人无法为钻进机器人的速度自动控制提供实验数据支撑,这是导致目前钻井机器人无法实现速度的自动控制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发明可开展钻井机器人速度测量的方法,为钻进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提供数据参考,进而促进钻井机器人应用,推动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钻井牵引机器人速度测试方法。
钻井牵引机器人速度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钻井牵引机器人(18)在地面组装完毕并完成测试,电脑 (17)将传感器A(5)和传感器B(11)采集的数据校零;
S2:在电脑(17)中输入钻压FP;
S3:将钻井牵引机器人(18)放入井下,开始进行钻井,当压力检测装置D检测到接触井底;
S4:电脑(17)开始记录位移传感器A(5)的数据(LA1、LA2、 LA3)、位移传感器B(11)的数据(LB1、LB2、LB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未经西南石油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64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轧型钢下轧辊冷却装置
- 下一篇:一种即食型原味半壳牡蛎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