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5G系统的智慧楼宇监控信息的收集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6164.5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6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郭雨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贝耀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L29/08;H04W40/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400 北京市怀柔区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系统 智慧 楼宇 监控 信息 收集 方法 | ||
基于5G系统的智慧楼宇监控信息的收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由第一移动终端收集智慧楼宇监控信息并将智慧楼宇监控信息拆分为第一传输部分、第二传输部分、第三传输部分以及第四传输部分;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一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一时隙的第一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侧链路控制信息;响应于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侧链路控制信息,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一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一时隙的第二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传输部分;响应于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侧链路控制信息,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一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一时隙的第三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传输部分的重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智慧楼宇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基于5G系统的智慧楼宇监控信息的收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智慧楼宇或称智慧建筑(SMART BUILDING)是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人们用智能化楼宇(INTELLIGENT BUILDING)来定义楼宇科技,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新科技潮流。
现有技术CN112102583A公开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智慧楼宇系统,包括外部环境监测模块,通过外部环境监测模块监测外部环境数据,通过内部环境监测模块监测内部环境数据,再通过偏移回归模块对楼宇内外部环境数据进行汇总,如果差异不大,则把环境数据传输至通信模块,如果差异过大,则控制报警模块报警,既保证了环境数据异常时报警的及时性,也能够防止楼宇外部环境对楼宇内部环境造成影响导致误报,环境数据信息通过通信模块上传至监控主机,监控主机能够把本楼宇的环境数据与典型楼宇失火环境数据和本楼宇以往失火环境数据进行对比和模拟,对失火风险进行预测,若存在失火风险,则控制报警模块进行报警。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5G系统的智慧楼宇监控信息的收集方法及系统,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5G系统的智慧楼宇监控信息的收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5G系统的智慧楼宇监控信息的收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由第一移动终端收集智慧楼宇监控信息并将智慧楼宇监控信息拆分为第一传输部分、第二传输部分、第三传输部分以及第四传输部分;
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一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一时隙的第一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侧链路控制信息,其中,第一侧链路控制信息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指示用于发送第一传输部分的时频资源以及用于发送第一传输部分的重复的时频资源;
响应于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侧链路控制信息,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一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一时隙的第二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传输部分;
响应于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侧链路控制信息,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一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一时隙的第三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一传输部分的重复;
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二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二时隙的第一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侧链路控制信息,其中,第二侧链路控制信息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指示用于发送第二传输部分的时频资源以及用于发送第二传输部分的重复的时频资源;
响应于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侧链路控制信息,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二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二时隙的第二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传输部分;
响应于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侧链路控制信息,由第一移动终端在侧链路频带的第一子载波集合以及第二时隙的第三符号集合上向智慧楼宇中继节点发送第二传输部分的重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贝耀信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贝耀信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61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