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15848.3 | 申请日: | 202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4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李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西市两山环境生态科技中心 |
主分类号: | C10J3/72 | 分类号: | C10J3/7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646 | 代理人: | 张欢欢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解气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方法,所述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方法是通过使用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设备来完成的,进而实现餐厨垃圾的热解气化处理;所述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设备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固定连接在承载机构的顶端面左侧位置,本发明中,当锥齿轮组转动时可通过同步驱动转轴A和转轴B进行转动,可利用固定连接在转盘外周面上的刀片及破碎齿对餐厨垃圾进行高效的破碎搅碎作业,进而可达到提高分解效率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餐厨垃圾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骨头等,其主要来源为家庭厨房、餐厅、饭店、食堂、市场及其他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而餐厨垃圾在进行热解处理时需要放置到反应釜的内部进行分解处理,而如何能够高效的将餐厨垃圾进行分解处理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例如申请号:CN202010703313.9,为及时有效的处理餐厨垃圾,将餐厨垃圾作为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本发明提出一种餐厨垃圾湿式热解气化处理方法,将餐厨垃圾置于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得餐厨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为CO、H2和CO2,H2和C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甲烷;并使得餐厨垃圾中的水形成气化水,通过调节密闭容器内气化水的密度,控制密闭容器内CO、H2和CO2与气化水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组分比例,从而控制密闭容器内甲烷的占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将脱油处理后的餐厨垃圾直接进行湿式热解气化反应,快速高效地对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回收了废油脂、甲烷和有机肥。避免了有害病菌的传播,减少了环境的污染,有效的回收利用了餐厨垃圾中的有用物质。
基于上述专利的检索,以及结合现有技术中发现,上述方法在应用时,虽然可以进行将餐厨垃圾放置到反应釜的内部进行处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因无法及时有效的对餐厨垃圾进行高效的破碎及搅碎的预处理操作,因此在后续分解时分解效率较低,再者是在当餐厨垃圾位于反应釜的内部时无法充分的将餐厨垃圾与分解物进行混合,因此会造成分解不彻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方法,以解决现有的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因无法及时有效的对餐厨垃圾进行高效的破碎及搅碎的预处理操作,因此在后续分解时分解效率较低,再者是在当餐厨垃圾位于反应釜的内部时无法充分的将餐厨垃圾与分解物进行混合,因此会造成分解不彻底的问题。
本发明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方法,所述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方法是通过使用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设备来完成的,进而实现餐厨垃圾的热解气化处理;所述餐厨垃圾热解气化处理设备包括驱动机构和从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固定连接在承载机构的顶端面左侧位置,且驱动机构的右侧还安装有转动机构;所述从动机构传动连接在驱动机构的右侧,并与其右侧的预处理机构相传动连接,且预处理机构位于承载机构的内部位置;所述预处理机构还包括有转轴A、破碎齿和转轴B,所述转轴A安装在锥齿轮组的下侧位置,且转轴A的外周面上套接有呈螺旋状结构设计的破碎齿,所述转轴A和转轴B不相连。所述承载机构包括有基座、料筒和下料管,所述下料管插接在基座的右端内部开口处位置,且下料管的顶端固定连接有料筒,并且料筒的直径大于下料管的直径,所述料筒和下料管的内部均开设有相同直径的圆形贯通槽;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电机固定连接在基座的顶端面左侧位置,且电机的右侧安装有输出轴,并且在输出轴的外侧还安装有主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啮合传动在主动齿轮的正下方位置,且从动齿轮的直径与主动齿轮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西市两山环境生态科技中心,未经莱西市两山环境生态科技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58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