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棘造林的方法及对应的育苗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10629.6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70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伍小刚;蒋永萍;张林;潘开文;何秀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G13/02;A01G9/029;A01G17/14;A01G23/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坤伦厚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7 | 代理人: | 刘坤 |
地址: | 610042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造林 方法 对应 育苗 容器 | ||
本发明属于困难立地植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棘造林的方法及对应的育苗容器。具体技术方案为:整地开沟挖穴,调整好株行距,选择1‑2年生的火棘苗采用丛植方式栽植,栽植好后浇透水在火棘苗基径底部覆好薄膜,后期进行养护管理。在树穴底部开暗沟的方式,收集树穴附近的地表土壤、有机质和杂草作为回填土壤,可增加土层厚度,提高土壤的渗水和蓄水能力,避免树苗积水,提高土壤抗旱保肥能力,提高火棘苗根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困难立地植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火棘造林的方法及对应的育苗容器。
背景技术
火棘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抗旱耐瘠,不耐寒,萌芽率强,以野生为主,常见于丘陵山地、沟渠、道路旁多。通常株植可以生长到3m左右,其侧枝比较短,树的顶端呈现刺的形状。火棘对我国西南片区的困难立地地区具有较强适应性,根系发达,能够增强蓄水保土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可以较好恢复贫瘠土壤的生态系统。
困难立地往往是指由于环境恶劣或人为干扰严重,土壤瘠薄、盐碱化、干旱等恶劣的土壤立地类型。这种立地具有生态系统脆弱、植被恢复难等特点。传统植被恢复技术,通常以直接造林或播草种为主,包括增加客土、增肥、栽植、固定植株、养护管理精细等,其经济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成活率低,覆盖率不高。但是,在困难立地上栽植火棘,由于困难立地的土壤瘠薄,造成根系浅薄固土能力差,且易积水造成树苗死亡。因此,需要一种用于困难立地的火棘造林方法,避免树苗积水,提高土壤抗旱保肥能力,提高火棘苗根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火棘造林的方法及对应的育苗容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火棘造林的方法,先用固定树干的育苗容器培育火棘苗,再采用丛植方式栽植1~2年生火棘苗,将树穴附近的地表土壤、有机质和杂草作为土壤回填,并在火棘苗基径底部覆盖一层白色透明薄膜。
优选的:所述树穴下方开挖一条暗沟,所述暗沟宽度为3~10cm,相邻树穴下方的暗沟相互连通。
优选的:所述火棘苗基径0.2~0.6cm,苗高15~40cm。
优选的:所述丛植方式为每一树穴栽植2~5株火棘苗。
优选的:所述树穴为直径20~40cm、深度15~30cm的圆形树穴。
优选的:将所述树穴四周30~100cm范围内的地表土壤、有机质和杂草作为回填土壤。
优选的:栽植时所述火棘苗的行距为(1.2~2.5)m×(1.2~2.5)m。
相应的:一种火棘造林的育苗容器,包括育苗袋,所述育苗袋包括开口向上、带杯底的第一环形片,所述第一环形片上方沿同一中轴线依次设置有第二环形片、第三环形片,所述第二环形片、第三环形片均不带杯底,三所述环形片之间可拆卸连接;第二环形片为硬质塑料且位于第一环形片、第三环形片之间,第一环形片、第三环形片均为无纺布材料;所述育苗袋外侧沿中轴线方向对称设置有竖形固定条,所述竖形固定条上端铰接有可伸缩、可拆卸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套设在树干上用于固定树干。
优选的:所述固定结构为可伸缩的圆圈结构,包括沿育苗袋中轴线对称设置的弧形状的固定杆,两所述固定杆开口相对且背对开口一侧的中部位置铰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另一端与两所述竖形固定条顶端铰接;所述固定杆两端均对称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滑动设置有弧形状的伸缩杆,所述第一凹槽容纳伸缩杆,两所述固定杆之间通过两所述伸缩杆活动连接,两伸缩杆与两固定杆之间首尾相接,形成可伸缩的圆形固定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电建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106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