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Bst DNA聚合酶电致化学发光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9141.1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647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黄正亮;左勇;万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微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21/76 |
代理公司: | 海口翔翔专利事务有限公司 46001 | 代理人: | 莫臻 |
地址: | 570000 海南省海口市南海大道266***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bst dna 聚合 酶电致 化学 发光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Bst DNA聚合酶电致化学发光测定方法,选用MPL‑E型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和三电极系统,对Ru(bpy)32+和Ru(bpy)32+‑Bst DNA聚合酶体系进行检测。在使用石墨烯分散液用量为3μL修饰的玻碳电极、PH值为7.5、过硫酸钾浓度为0.1mol/L的环境下检测最优。本发明操作简单、重现性好、灵敏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st DNA聚合酶,尤指一种Bst DNA聚合酶电致化学发光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Bst DNA聚合酶是来源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DNA聚合酶的一部分,具有5’-3’DNA聚合酶活性,但不具有5’-3’外切核酸酶活性。与其他DNA聚合酶相比Bst DNA聚合酶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链置换活性及聚合酶活性。电致化学发光也称电化学发光,是通过电化学的方法在电极表面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这些物质之间或与体系中其它组分之间通过电子传递形成激发态,由激发态返回到基态产生发光现象,是电化学与化学发光方法的结合。在用电化学与化学发光方法测定Bst DNA聚合酶时,操作过程较复杂,且系统反应慢灵敏度低,需要一种高灵敏、高选择、快速的Bst DNA聚合酶测定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测定Bst DNA聚合酶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Bst DNA聚合酶电致化学发光测定方法,选用MPL-E型电致化学发光分析系统和三电极系统,对Ru(bpy)32+和Ru(bpy)32+-Bst DNA聚合酶体系进行检测。
进一步,三电极系统包括: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
进一步,工作电极为在裸电极表面涂覆修饰液的玻碳电极。
进一步,裸电极的预处理方法为,依次用0.3μm和0.5μm的氧化铝粉末抛光成镜面,用超纯水和乙醇交替清洗,用N2吹干,作为待修饰的裸电极。
进一步,修饰液的制作方法为,称取1mg多石墨烯均匀分散于1.0mL含有0.05%Nafion的乙醇溶液中。
进一步,玻碳电极的制作方法,量取3μL的0.5mg/mL的修饰液,滴涂于处理好的裸电极表面进行修饰,并晾干。
进一步,乙醇溶液包括乙醇和超纯水且比例为1:4。
进一步,对电极为铂丝电极。
进一步,参比电极为饱和氯化银电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Ru(bpy)32+的优点为,在形成激发态时,光子的发射使Ru(bpy)32+在电极表面附近的基态再生,使单个Ru(bpy)32+分子可参与多个电致化学反应,增加了系统的灵敏度,同时降低了检测限。
石墨烯具有高表面积、超高电子迁移率和优异的导热性。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以直接分散在水溶液中而无需改性,能够建立一种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BstDNA聚合酶的测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裸电极和玻碳电极对电极强度影响的关系图;
图2为电极强度与石墨烯分散液用量之间关系图;
图3为电极强度与PH值之间关系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微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南微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91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