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射频窃听的无损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8577.9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320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骞允;施继婷;吴比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K3/00 | 分类号: | H04K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罗岚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射频 窃听 无损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射频窃听的无损检测方法,利用窃听天线及其射频电路的散射特性对隐藏的窃听者进行检测,建立了具有良好鲁棒性的无损检测系统框架;通过判断检测天线接收信号的功率和相位的变化程度,判断是否有隐藏的窃听者。该方法利用射频电路的散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振泄露的弊端;在检测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系统参数、配置系统环境,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射频电路某频段内是否有隐藏的窃听者,提高测试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针对射频窃听的无损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在网络安全方面,针对无线网络的窃听事件的发生一直存在;窃听者利用被动接受信号、从不主动传输信号的特点盗取用户数据,对其的检测十分困难,因此如何有效的检测设备中的监听者是保护用户隐私数据的重要手段。
现有窃听者检测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跟踪无线信道中射频窃听者的独特特征来判断是否存在隐藏的窃听者。一种方法利用了近场电感耦合对信道状态变化的影响来判断是否存在窃听者;而一种更常用的特性是本振泄漏电平(LO leakage)。
利用本振泄露电平检测窃听者的主要原理是,由于无线接收机必须利用本地振荡器将调制信号由载波变换到基带,以便后续数字采样或进一步处理,因此即使无线窃听者被动地接收信息、不主动发送信号,但本地振荡器产生的正弦信号仍会通过窃听天线泄露到信道中,导致窃听者不可避免地泄露射频信号。
基于本振泄露电平的检测方法,由于本振泄露的微弱特性,一般需要高灵敏度的、昂贵的探测器,也对检测范围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同时,基于本振泄露电平在如何区分窃听者和合法接收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相关研究表明,人为对本振泄露的调整可能会降低探测器的性能。
综上,基于本振泄露的检测方案,在鲁棒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限制,因此需要一种更具有鲁棒性、更有效、更便捷准确地检测隐藏窃听者的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针对射频窃听者的无损检测方法,具有无损、高效便捷和鲁棒性高的特点。
一种针对射频窃听者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
采用设定工作频率的天线对待检测设备进行照射,用同频率接收天线接收待检测设备在通电和断电情况下反射信号;分别获得通电和断电条件下的接收信号的设定参数,得到通电和断电时信号的设定参数差值;当差值大于设定阈值时,判定待检测设备中有射频窃听。
较佳的,所述设定参数为电平、功率、相位、误码率和眼图中的至少一个,将通电后的参数与通电前的参数值进行比对,当波动大于设定阈值时,则待检测设备中存在窃听者。
较佳的,当所述参数为两个以上时,其中一个参数波动大于设定阈值,即存在窃听者。
较佳的,所述接收天线与发射天线于相同位置或者不同位置。
较佳的,所述接收天线到待检测设备,再到发送天线的夹角为小于90°。
较佳的,接收与发射天线与待检测设备的距离L应满足远场测试条件,即其中D为接收或发射天线的最大尺寸,λ为天线工作所对应的波长。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射频窃听的无损检测方法,利用窃听天线及其射频电路的散射特性对隐藏的窃听者进行检测,建立了具有良好鲁棒性的无损检测系统框架;通过判断检测天线接收信号的功率和相位的变化程度,判断是否有隐藏的窃听者。该方法利用射频电路的散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本振泄露的弊端;在检测过程中,通过合理选择系统参数、配置系统环境,能够更有效地判断射频电路某频段内是否有隐藏的窃听者,提高测试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检测方法的检测方案系统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85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