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原子光晶格钟黑体辐射频移不确定度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8224.9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58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兵;熊德智;熊转贤;朱强;贺凌翔;吕宝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4F5/14 | 分类号: | G04F5/14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2001 | 代理人: | 李鹏;王敏锋 |
地址: | 43007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原子 晶格 黑体 辐射 不确定 装置 | ||
1.一种改善原子光晶格钟黑体辐射频移不确定度的装置,包括环形腔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腔体(1)的周向设置有第三圆铜板(601)、第四圆铜板(602)、入口通道(301)、出口通道(302)、第一平窗片(401)、第四平窗片(404)、第二平窗片(402)、第五平窗片(405)、第一圆铜板(501)、第二圆铜板(502)、第三平窗片(403)、第六平窗片(406),
第三圆铜板(601)和第四圆铜板(602)的中心的连线过环形腔体(1)的中心,第三圆铜板(601)和第四圆铜板(602)上开设有圆铜板偏心孔,第三圆铜板(601)和第四圆铜板(602)上的圆铜板偏心孔的连线过环形腔体(1)的中心,
入口通道(301)和出口通道(302)的中心连线过环形腔体(1)的中心且垂直于第三圆铜板(601)和第四圆铜板(602)的中心的连线,
第一平窗片(401)和第四平窗片(404)的中心连线、第二平窗片(402)和第五平窗片(405)的中心连线、以及第三平窗片(403)和第六平窗片(406)的中心连线均过环形腔体(1)的中心;
第一圆铜板(501)和第二圆铜板(502)的中心开设有圆铜板中心孔,第一圆铜板(501)和第二圆铜板(502)的圆铜板中心孔的连线过环形腔体(1)的中心,
环形腔体(1)的顶部设置有上腔盖(201),上腔盖(201)上设置有第八平窗片(408),环形腔体(1)的底部设置有下腔盖(202),下腔盖(202)上设置有第七平窗片(407),第七平窗片(407)和第八平窗片(408)的中心的连线过环形腔体(1)的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善原子光晶格钟黑体辐射频移不确定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口通道(301)、出口通道(302)、第一平窗片(401)、第二平窗片(402)、第三平窗片(403)、第四平窗片(404)、第五平窗片(405)、第六平窗片(406)、第一圆铜板(501)、第二圆铜板(502)、第三圆铜板(601)、第四圆铜板(602)分别通过对应的侧部铜压片(7)按压在环形腔体(1)上,侧部铜压片(7)通过固定螺钉(10)固定在环形腔体(1)上,第七平窗片(407)通过底部铜压片(801)按压在下腔盖(202)上,底部铜压片(801)通过固定螺钉(10)固定在环形腔体(1)上,第八平窗片(408)通过顶部铜压片(802)按压在上腔盖(201)上,顶部铜压片(802)通过固定螺钉(10)固定在环形腔体(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改善原子光晶格钟黑体辐射频移不确定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陶瓷片(901)和上陶瓷片(902),下陶瓷片(901)压设在下腔盖(202)的下表面,固定螺钉(10)依次穿过下陶瓷片(901)和下腔盖(202)固定在环形腔体(1)上,上陶瓷片(902)压设在上腔盖(201)的上表面,固定螺钉依次穿过上陶瓷片(902)和上腔盖(201)固定在环形腔体(1)上,下陶瓷片(901)和上陶瓷片(902)上开设有加热丝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善原子光晶格钟黑体辐射频移不确定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螺钉(10)为钛金属,固定螺钉(10)的螺帽至螺尖开有螺钉通孔,环形腔体(1)上与固定螺钉(10)适配连接的螺丝孔为盲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改善原子光晶格钟黑体辐射频移不确定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腔体(1)、上腔盖(201)、下腔盖(202)、入口通道(301)、出口通道(302)、第一圆铜板(501)、第二圆铜板(502)、第三圆铜板(601)和第四圆铜板(602)的材料为无氧铜,且内表面都涂有热辐射系数高于0.96的导电涂层,第一平窗片(401)~第八平窗片(408)内表面镀有ITO导电薄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改善原子光晶格钟黑体辐射频移不确定度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涂层为纯度99.9%的石墨粉与有机硅树脂胶按照1:2的质量比充分搅拌混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822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