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厨余废弃无公害化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7122.5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51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周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硕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9/04 | 分类号: | C05F9/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卓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31 | 代理人: | 刘颖棋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弃 公害 处理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的属于厨余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厨余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方法及其应用,包括预处理、去油处理、发酵处理、最终处理多个步骤,本发明通过对厨余废气物进行去油处理,加入溶剂A从而分解了包裹在厨余垃圾表面的油脂,油脂随着液体垃圾被滤出,发酵菌种更容易与颗粒垃圾的有机质分子直接接触,提高了分解的能力,从而缩短了发酵的时间,降低了处理成本,通过在处理完成后的有机肥中加入生物炭材料进行混合,混合物不仅仅能够提升土壤养分,同时也能够对土壤进行修复,改良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厨余垃圾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厨余废弃无公害化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生活的水平不断提高,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食物。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厨房残余垃圾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日产垃圾400万吨,其中食物垃圾占35%以上。由于厨房的食物垃圾不易管理、含水量大,极易腐烂,容易招引苍蝇、老鼠、蚊子、蟑螂等有害动物,滋生细菌,产生臭味,严重的影响了环境卫生,危害人类安全。因此,如何对厨房的残余垃圾进行资源化、减量化、无公害化处理,引起了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重视。
现有对厨余废弃物处理的方法大都是通过发酵、粉碎进行处理,由于厨余废弃物中油脂含量较高,使用现有的处理方法在进行发酵时,发酵时间较长且发酵效果不好,需要投入较多的发酵菌种,处理时间长、处理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厨余废弃无公害化处理方法及其应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处理时间长、处理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厨余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预处理,将厨余废弃物放入粉碎装置中,对厨余废弃物进行粉碎成为大小合适的颗粒,对粉碎完成后的颗粒垃圾与液体垃圾进行收集留作备用;
步骤2:去油处理,将步骤1中的颗粒垃圾与液体垃圾放入处理容器内,并向处理容器中加入溶剂A,并进行搅拌,搅拌时长为1-2h,搅拌完成后对颗粒垃圾与液体垃圾进行固液分离,并对颗粒垃圾的表面喷上抑味剂;
步骤3:发酵处理,将步骤2中的颗粒垃圾放入垃圾处理装置中,并向垃圾处理装置中加入发酵菌种与水,并搅拌混合均匀,控制垃圾处理装置内的温度在60℃,对混合物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时长≥24h;
步骤4:最终处理,将步骤3中发酵完成后的混合物取出放入烘干箱内进行烘干,并向混合物中加入生物炭材料,进行搅拌均匀,再经由造粒设备粉碎成为复合要求的颗粒,进行包装处理。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的溶剂A包括脂肪酶与蒸馏水,脂肪酶与蒸馏水的配比为1:5-10,所述蒸馏水的温度为30-40℃。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的抑味剂包括厌氧菌与好氧菌中的一中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的水与混合物的配比为20-30:1。
优选的,所述生物炭材料为木材、植物秸秆、果壳、有机垃圾、有机污泥、动物粪便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生物炭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将木材、植物秸秆、果壳、有机垃圾、有机污泥、动物粪便中的一种或多种放入放入炭化炉中,将炭化炉中通入保护气体,采用外热式的加热方式对炭化炉进行加热,并控制炭化炉速度升温至400℃,在炭化炉的温度到达400℃时,采用内加热的方式对炭化炉内的生物质粉进行加热,并控制加热温度在800℃,反应完成后冷却至室温得到生物炭材料。
一种厨余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方法,其应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厨余废弃物处理后得到的颗粒与普通园土进行搅拌混合均匀;
S2:将植物种子放入混合好的土壤中,并在固定时间里浇定量的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硕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绿硕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71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5G通讯用高强度导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铝型线防翻身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