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轮及其齿形设计方法和谐波减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6879.2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329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波;韩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G06F30/20;F16H49/00;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黄君军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及其 齿形 设计 方法 谐波 减速器 | ||
1.一种柔轮齿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建立直角坐标系XOY,其中,所述直角坐标系XOY以柔轮的轮齿对称轴为Y轴,以柔轮的中性层曲线与Y轴的交点为原点O;
以距离Y轴长度为b的线作为基准线l,根据所述基准线l确定滚圆的圆心和半径后,基于所述直角坐标系XOY、基准线l和滚圆建立第一齿廓设计模型,采用第一齿廓设计模型进行柔轮齿形的直摆线CE段的设计;
基于所述柔轮齿形的直摆线CE段建立第二齿廓设计模型,采用第二齿廓设计模型进行齿顶过渡圆弧BD段的设计后,以齿顶过渡圆弧BD段来代替柔轮齿形的齿顶直摆线齿形CD段和直线BC段;
基于所述柔轮齿形的直摆线CE段建立第三齿廓设计模型,采用第三齿廓设计模型进行柔轮齿形的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的设计;
基于所述柔轮齿形的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建立第四齿廓设计模型,采用第四齿廓设计模型进行柔轮齿形的齿根圆弧FG段的设计,以完成所述柔轮齿形的设计;
所述第一齿廓设计模型为:
其中,θ为滚圆沿基准线l向上转动的角度,θ∈[θE4,θC4],r4为滚圆半径,k为短幅系数,θE4为直摆线CE段在E点转角,θC4为直摆线CE段在C点转角,ph为初始点H与X轴的距离,xCE为直摆线CE段上与滚圆圆心O4的夹角为θ的点的横坐标,yCE为直摆线CE段上与滚圆圆心O4的夹角为θ的点的纵坐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轮齿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θE4的值不小于10°,且不大于3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轮齿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廓设计模型为:
其中,r1为齿顶过渡圆弧BD段的半径,O1为齿顶过渡圆弧BD段的圆心,θ1为齿顶过渡圆弧BD段上其中一点与圆心O1的夹角,θ1∈[θD1,θB1],θD1为齿顶过渡圆弧BD段在D处转角,θE1为齿顶过渡圆弧BD段在E处转角,x1为圆心O1的偏移量,y1为圆心O1的移距量,xBD为齿顶过渡圆弧BD段上与圆心O1的夹角为θ1的点的横坐标,yBD为齿顶过渡圆弧BD段上与圆心O1的夹角为θ1的点的纵坐标,hf为齿根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柔轮齿形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廓设计模型为:
其中,r2为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的半径,O2为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的圆心,θ2为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上其中一点与圆心O2的夹角,θ2∈[θE2,θF2],θE2为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在E处转角,θF2为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在F处的转角,pf为圆心O2的偏移量,bf为圆心O2的移距量,hf为齿根高,xEF为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上与圆心O2的夹角为θ2的点的横坐标,yEF为副啮合区用圆弧齿廓EF段上与圆心O2的夹角为θ2的点的纵坐标,sr/2为G点与X轴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687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