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温湿度可控的微米级颗粒湍流团聚的实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4947.1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434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东明;王爽;李素芬;尚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4 | 分类号: | G01N15/04;G01N15/00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郭海英;花向阳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温湿度 可控 微米 颗粒 湍流 团聚 实验 装置 | ||
1.一种温湿度可控的微米级颗粒湍流团聚的实验装置,它包括气粒发生装置、气粒混合加热装置、高速摄像装置和气粒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湍流碰撞团聚装置,所述气粒发生装置包含气瓶(1)、质量流量计(3)、加湿器(4)和颗粒发生器(5),加湿器(4)的喷雾器(4a)一端伸入气体混合器(4b)中,气瓶(1)通过第一三通阀(2a)经第一支管(1a)、一个流量计(3)连接第二三通阀(2b),气瓶(1)通过第一三通阀(2a)经第二支管(1b)、另一个流量计(3)连接喷雾器(4a),气体混合器(4b)上设置湿度仪,气体混合器(4b)通过管道经第二三通阀(2b)连接混合容器(7);
所述气粒混合加热装置包含混合容器(7)和热电偶(8),在混合容器(7)的外壁上设有加热元件(6),热电偶(8)插入混合容器(7)中,混合容器(7)的入口通过管道连接气体混合器(4b)和颗粒发生器(5);
所述湍流碰撞团聚装置包含湍流团聚器(10),湍流团聚器(10)的两侧设有观察窗(10a),湍流团聚器(10)的内部设置可旋转的扰流叶轮(10b),所述扰流叶轮(10b)包含多个螺旋叶片(10c),扰流叶轮(10b)在垂直气流流向的平面内直线排列,湍流团聚器(10)的入口管道上设置第一等速取样器(9),出口管道上设置第二等速取样器(9a),湍流团聚器(10)的入口管道连接混合容器(7)的出口;
所述湍流团聚器(10)的尺寸为50D×20D×4D,扰流叶轮(10b)的直径为D,相邻扰流叶轮(10b)间的上下间距为4D,左右间距为5D,2mm≤D≤10mm;
所述高速摄像装置包含光源(11)、高速摄像机(15)和计算机(14),光源(11)和高速摄像机(15)设置在湍流团聚器(10)观察窗(10a)的外侧,计算机(14)连接高速摄像机(15),光源(11)、观察窗(10a)和高速摄像机(15)的摄像头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气粒排放处理装置包含静电除尘器(12)和引风机(13),静电除尘器(12)的入口管道连接湍流团聚器(10)的出口,静电除尘器(12)的出口管道连接引风机(13),静电除尘器(12)的出口管道上设有第三等速取样器(9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温湿度可控的微米级颗粒湍流团聚的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加热元件(6)采用传热带或加热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温湿度可控的微米级颗粒湍流团聚的实验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气瓶(1)内气体采用氮气、二氧化碳、空气中的至少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494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