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02431.3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1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张衡瑞;王佰亮;秦楠;褚晓莹;高强;朱康宁;曹小文;杨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1/00 | 分类号: | A61K41/00;A61K47/18;A61K47/04;A61P31/04;A61P31/02;A61P17/02;A61P29/00;B82Y5/00;B82Y40/00;A61K31/3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盛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62 | 代理人: | 张换君 |
地址: | 325001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一氧化氮 动力 协同 抗菌 作用 纳米 复合 体系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核壳结构的上转换纳米粒子,及包裹所述上转换纳米粒子的介孔二氧化硅,及负载在所述介孔二氧化硅上的AIE光敏剂、NO供体和改性聚乙二醇;
所述NO供体为N-亚硝胺功能化的7-氨基-4-甲基香豆素衍生物,紫外吸收峰范围为374nm-425nm,其具有如下的化学结构式: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壳结构的上转换纳米粒子为NaYF4:Yb3+, Tm3+@NaYF4:Nd3+, Yb3+上转换纳米粒子,所述NaYF4:Yb3+, Tm3+@NaYF4:Nd3+, Yb3+上转换纳米粒子可以将980nm和808nm的激光转化为紫外光和可见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介孔二氧化硅的厚度为1-1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AIE光敏剂为四苯乙烯衍生物TPE-Ph-DCM,紫外吸收峰范围为450nm-500nm,具有如下的化学结构式: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聚乙二醇为季铵盐修饰的羧基化聚乙二醇,分子量范围为1000-10000。
6.一种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UCNPs的合成
将REaCl3•6H2O 加入到1-十八烯和油酸的混合溶液中,反应成为澄清溶液;向反应液中加入含NH4F和NaOH的甲醇溶液,升温反应;最后,将得到的淡黄色透明反应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乙醇沉淀;离心收集产物,得到NaYF4:Yb3+, Tm3+纳米颗粒,分散于环己烷中待用;所述REa为Y、Yb和Tm;
将REbCl3加入到ODE和OA的混合溶液中,加热搅拌反应;冷却后,加入含NaYF4:Yb3+, Tm3+纳米颗粒的环己烷溶液和含NH4F和NaOH的甲醇溶液;除去反应物中剩余的甲醇和环己烷后,加热,并在氮气气氛下反应,得到NaYF4:Yb3+, Tm3+@NaYF4:Nd3+, Yb3+纳米颗粒,分散于环己烷中待用;所述REb为Y、Yb和Nd;
(2)UCNPs@SiO2的制备
将NaYF4:Yb3+, Tm3+@NaYF4:Nd3+, Yb3+纳米颗粒通过配体交换改性为表面氨基化的水溶性颗粒,随后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正硅酸乙酯和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硝酸铵的乙醇溶液中冷凝回流,得到UCNPs@SiO2;
(3)UCNPs@SiO2-AIE的制备
将AIE光敏剂溶于THF中,加入到溶解有UCNPs@SiO2的乙醇中,黑暗条件搅拌反应,将获得的产物离心收集,乙醇洗涤,得到UCNPs@SiO2-AIE;
(4)UCNANs的制备
将NO供体、改性聚乙二醇、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和N-羟基琥珀酰亚胺溶解在乙醇中;然后,将UCNPs@SiO2-AIE加入溶液中,快速搅拌,去离子水洗涤,得到所述的具有一氧化氮/光动力协同抗菌、抗炎作用的纳米复合体系UCNAN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243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