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感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2088.2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5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田玉鹏;张鹏;鲍玖文;崔祎菲;薛善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38 | 分类号: | G01N33/38 |
代理公司: | 青岛汇智海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35 | 代理人: | 王丹丹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内部 水分 氯离子 同步 传输 感知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感知装置,包括电信号控制模块、多梯度原位监测传感器、电信号采集模块和数据分析与储存模块,通过对多梯度原位监测传感器基于电学和电化学原理进行设计,用于原位测试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的监测;依据不同含水量试块的介电常数的差异,可直接测量混凝土电容值表征混凝土中水分渗透过程,通过设置多梯度传感器,监测混凝土中水分和氯离子的传输过程,得到水分和氯离子传输的速度和深度,为进一步揭示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机理提供了试验依据,本方案结构设计原理简单,受环境影响作用小,测试结果迅速,测试结果稳定、可靠,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材料性能测试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感知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钢筋混凝土是全世界范围内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但混凝土结构常因耐久性不足而达不到设计使用年限,对于极端环境下服役的混凝土,如海工混凝土,往往面临更加严重的耐久性问题,新建桥梁和海港混凝土结构使用不到15年就会出现严重的耐久性劣化。
研究结果显示,海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劣化往往与水和Cl-离子的传输有关。混凝土本身是一种多孔、亲水的材料,外界水分可通过毛细吸收作用进入混凝土内部,同时携带大量可溶性有害介质,如氯离子、二氧化碳、硫酸根离子等。虽然水分运输外界有害物质进入混凝土,但是相关研究显示水分的渗透深度与氯离子的侵入深度并不一致,有害物质的传输速度和侵入的深度都低于水,不同物质的传输速度也不相同。
氯离子可改变混凝土的酸碱度,溶解钢筋钝化膜,是引起钢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氯离子传输的机理及过程对提高沿海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来说,外界环境中的氯化物首先溶解在水中,在混凝土毛细吸收的作用下由水分携带进入混凝土表层。由于混凝土的“过滤”效应,水分率先进入更深层的混凝土,氯离子在混凝土表层聚集,氯离子浓度逐渐升高,在浓度梯度力的作用下,氯离子向更深层次的混凝土扩散。但是氯离子进一步扩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氯离子浓度、水分渗透速度、水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而目前不存在针对检测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的感知装置。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者尝试揭示水分非同步传输机理,然而目前没有可靠方法能同时有效掌握实际水分和内部离子传输的过程。混凝土内部含水率一般可通过相对湿度进行表征,通常采用湿度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内部湿度,常见传感器包括:电阻型湿敏传感器、电容型湿敏传感器等湿敏传感器。但湿敏元件的线性度及环境污染性差,在监测环境湿度时,湿敏传感器需长期暴露在混凝土内部高碱性环境中,易被污染而影响其测量精度及长期稳定性。而且,实际安装过程复杂,由于传感器技术等原因,不同学者对于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测量结果差异较大。通过已有传感器很难实现混凝土的全寿命监测,特别是传感器易在浇筑过程中发生破坏。混凝土湿度测量一直是国际公认的难题。
对于混凝土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根据取样方式可分为有损检测和无损检测。常见测试方法:离子色谱法、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等为有损检测,样品处理过程复杂。无损检测中,银/氯化银传感器作为离子选择电极对溶液中氯离子表现为良好的能斯特响应,可根据电极电位变化直接得到混凝土溶液中氯离子的浓度。而且银/氯化银电极对氯离子浓度响应快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氯离子的浓度。
水分非同步传输机理是掌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劣化原理的重要一环,有利于准确预测结构的服役寿命和采取及时的修复措施。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者尝试揭示水分非同步传输机理,然而目前没有可靠方法能同时有效掌握实际水分和内部离子传输的过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氯离子非同步传输研究的方法的缺失,提出一种混凝土内部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感知装置,并配套研发设计了一种多梯度、原位监测传感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及装置具有操作简单、测试结果精确的特点,可实现混凝土原位水分和氯离子同步传输的监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理工大学,未经青岛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20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