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预缓冲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0395.7 | 申请日: | 202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303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金鑫;尤国芳;徐振鹤;郑凯之;施卫国;沈文奇;方勇;费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盟电梯(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5/28 | 分类号: | B66B5/28;B66B17/12 |
代理公司: | 苏州尚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83 | 代理人: | 陈钢 |
地址: | 215234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缓冲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预缓冲结构,包括井道、轿厢、对重块、曳引机及缓冲组件;所述井道包括底坑、中间运行层及顶层,所述缓冲组件包括轿厢缓冲器及对重块缓冲器,所述轿厢运动至最底层时,下端面处于底坑内,并压缩轿厢缓冲器;所述轿厢运动至最顶层时,对重块下端面处于底坑内,并压缩对重块缓冲器;所述轿厢底面与轿厢缓冲器上端面之间、对重块底面与对重块缓冲器上端面之间均相对设置有一对相同磁极的磁铁;本发明通过降低底坑深度,实现轿厢及对重块单次下降至最底层时,能够分别压缩轿厢缓冲器及对重块缓冲器,实现对缓冲组件的实时校验,保证其能正常工作,避免在突发状况下由于缓冲组件的非正常状态而无法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井道及缓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预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电梯运行所需的电梯井道由多个部分组成,以有机房电梯为例,其包括电梯底坑高度、电梯运行高度、电梯顶层高度及电梯机房高度;根据电梯法规GB7588的相关规定,满足电梯验收标准,并考虑实际的井道误差,一般电梯厂家的底坑设定在1500mm高度,顶层设定在4500mm高度;若实际情况中出现因井道顶层高度或者底坑深度未满足要求的情况,需让甲方整改井道,同时也会出现井道无法整改的情况;参考GB75885.7,国标规定底坑深度需满足5.7.3要求,顶层高度需满足5.7.1要求,当现场电梯井道底坑深度1000mm时,按最新国标要求,该井道将无法满足电梯验收标准。
如图1所示,关于电梯内部的缓冲组件02,是提供最后一种安全保护的电梯安全装置,它安装在电梯的井道01底坑内,位于轿厢03和对重块04的正下方,当电梯在向上或向下运动中,由于钢丝绳断裂、曳引摩擦力、抱闸制动力不足或者控制系统失灵而超越终端层站底层或顶层时,将由缓冲器起缓冲作用,以避免电梯轿厢或对重块直接撞底或冲顶,保护乘客和设备的安全;而在电梯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缓冲器是无需工作的,从而使得缓冲器长期不使用而无法自行检测其是否处于失灵状态,若缓冲器失灵情况下轿厢发生意外,则缓冲器起不到安全保护作用,因此还需人工定期修检,工作量大;本发明则研制了一种电梯预缓冲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经检索,未发现与本发明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预缓冲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井道下方的底坑深度过高而无法实时对底坑内部的缓冲组件进行合格校验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预缓冲结构,包括井道、安装在井道内侧的轿厢、对重块、曳引机、以及用于对轿厢及对重块进行缓冲的缓冲组件;所述井道沿竖直方向包括底坑、中间运行层及顶层,所述缓冲组件设置在底坑内,包括轿厢缓冲器及对重块缓冲器,所述轿厢运动至最底层时,下端面处于底坑内,并压缩轿厢缓冲器;所述轿厢运动至最顶层时,对重块下端面处于底坑内,并压缩对重块缓冲器;所述轿厢底面与轿厢缓冲器上端面之间、对重块底面与对重块缓冲器上端面之间均相对设置有一对相同磁极的磁铁。
优选的,所述轿厢缓冲器及对重块缓冲器上均安装有复位限位开关,所述复位限位开关在轿厢缓冲器及对重块缓冲器压缩状态下动作。
优选的,所述轿厢缓冲器及对重缓冲器上均安装有撞击限位开关,所述撞击限位开关在轿厢缓冲器与对重块缓冲器发生故障、以及轿厢端站不能减速时动作。
优选的,所述轿厢缓冲器及对重块缓冲器均包括缸体、活塞杆以及用于实现活塞杆自动复位的复位弹簧;所述撞击限位开关包括固定在活塞杆上端部侧边的开关本体A、以及固定在轿厢底部用于触发开关本体A的开关板A;所述复位限位开关包括固定在缸体侧边的开关本体B、以及固定在活塞杆侧边用于触发开关本体B的开关板B。
优选的,所述磁铁选用永磁铁或电磁铁中的一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盟电梯(苏州)有限公司,未经联盟电梯(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03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