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抗生素与醇类化合物或植物油的抗痤疮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9116.X | 申请日: | 2021-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2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向飞;宋金燕;陈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泳华 |
主分类号: | A61K45/06 | 分类号: | A61K45/06;A61K9/06;A61K9/107;A61K9/10;A61K31/7048;A61K31/56;A61P17/10;A61P31/04;A61K36/23;A61K36/60;A61K36/71;A61K36/89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抗生素 化合物 植物油 痤疮 组合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抗生素与醇类化合物或植物油的抗痤疮组合物,所述抗生素与醇类化合物或植物油的定义见说明书。体外试验结果显示,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能对克林霉素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产生协同的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指数1),动物试验也进一步证实了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能对痤疮丙酸杆菌所致大鼠痤疮模型产生协同的治疗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有抗生素与醇类化合物或植物油的抗痤疮组合物。
背景技术
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单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国人群截面统计痤疮发病率为8.1%。但研究发现超过95%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痤疮发生,3%~7%痤疮患者会遗留瘢痕,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遗传背景下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应等与之相关。
长春理工大学2014届硕士毕业生闫斯楠在其硕士论文《痤疮丙酸杆菌中脂肪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应用》援引相关文献指出,痤疮丙酸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厌氧杆菌,主要生存于人类皮肤毛囊及皮脂腺滤泡,是机会性致病菌。其特殊的生理生化性质决定其复杂的致病机制,进而导致痤疮及手术感染等多种临床病症。现己明确痤掩的发生与皮脂分泌的过多、毛囊皮脂腺的导管开口处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以及炎症反应大因素有关,但这些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痤疮真正的启动机制仍不确定。尽管认为痤疮丙酸杆菌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病,但仍有部分证据显示痤掩丙酸杆菌只会引发痤掩的炎症而并非是导致痤疮的真正原因。但从痤疮丙酸杆菌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出来的酯酶可水解多种三酰甘油,产生多碳链长度为个碳原子的游离脂肪酸,这些游离脂肪酸能够引起粉刺而产生炎症刺激,由此,痤疮丙酸杆菌可产生很多种胞外酶,其中就包括脂肪酶。
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指出,具有抗痤疮丙酸杆菌和抗炎作用的抗生素可用于痤疮的治疗。常用外用抗生素包括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霉素、氯霉素、氯洁霉素及夫西地酸等。然而,随着抗生素滥用的日益广泛,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日趋严峻([1]张丽媛,王奇飒,朱纹懿,吕乐春,杨斐,颜仕立,李国星,王玉兰,李艳,刘金菊,孙东杰.我国痤疮患者皮损中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Meta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9,35(09):515-519;犹忠萍,曹碧兰.痤疮丙酸杆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32(12):1459-1463;薛环东.痤疮患者的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耐药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4):14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泳华,未经黄泳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91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