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97079.9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82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9 |
发明(设计)人: | 吴照斌;吴鸿春;黄见洪;史斐;张志;陈金明;李锦辉;郑晖;林文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2F12/41 | 分类号: | B22F12/41;B22F12/90;B22F10/28;B22F10/85;B33Y10/00;B33Y50/02;G02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梁田;聂稻波 |
地址: | 35000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 加热 打印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激光加热组件(1)、打印平台(2)、振镜(3)、场镜(4)和打印腔(6)、打印激光束(a)和加热激光束(b);
所述激光加热组件(1)包括前镜筒(1-2)、后镜筒(1-9)、阵列镜片A (1-3)、平凸透镜B(1-5) 、径向调整凸轮(1-7),套设在后镜筒(1-9)上的轴向调整凸轮(1-10)、轴向调整镜座(1-12)和轴向凸轮压圈(1-16);以及
套在所述轴向调整镜座(1-12)上的平凹透镜C(1-11)、CD隔圈(1-13)、平凹透镜D (1-14)和后压圈(1-15),以使得所述后镜筒(1-9)的径向运动转换成平凹透镜C(1-11)和平凹透镜D(1-14)的径向移动,进而实现微调平凹透镜C(1-11)和平凹透镜D (1-14)偏离中心的量;
加热激光束(b),经过准直镜准直后依次通过阵列镜片A(1-3)、平凸透镜B(1-5)、平凹透镜C(1-11)、平凹透镜D(1-14);
所述径向调整凸轮(1-7)上设有两条圆弧槽口(1-71),每条所述圆弧槽口(1-71)内均设置有沿其径向移动的导钉(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镜片A (1-3)与平凸透镜B(1-5) 之间的空气距为15mm;所述平凸透镜B (1-5)和平凹透镜C (1-11) 之间的空气距为50.8mm;所述平凹透镜C(1-11)和平凹透镜D(1-14)之间的空气距为9.47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加热组件(1)还包括阵列镜片A (1-3)的镜片压圈(1-4),其设置在前镜筒(1-2)上,与前镜筒(1-2)通过螺纹联结,配置为用于固定阵列镜片A (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阵列镜片A (1-3)的S1面为平面,S2面pitch为300μm,F=1.6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凸透镜B(1-5)的S3面曲率半径为34.8mm,中心厚度为4.4mm,S4面为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凹透镜C(1-11)的S5面的曲率半径为-30.58mm,中心厚度为3mm,S6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凹透镜D(1-14)的S7面的曲率半径为-30.58mm,中心厚度为3mm,S8面为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光加热组件(1)还包括平凸透镜B(1-5)的镜片压圈(1-6)、窗口片(1-18)和窗口片压圈(1-17),所述平凸透镜B(1-5)的镜片压圈(1-6)设置在所述前镜筒(1-2)上,配置为用于固定平凸透镜B。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加热3D打印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行温度监控与控制的红外测温反馈元件(5),其配置为测量打印平台(2)上打印粉末的温度并反馈给控制系统,以控制激光器的启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7079.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