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测试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6065.5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1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徐凌峰;关键;刘亚静;曹斌;张国民;王军;朱沈宾;刘婉莹;孙笼笼;李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3F13/22 | 分类号: | C23F13/22;C23F1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供电 阴极保护 测试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测试装置,包括步骤:装置外壳、智能测试器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装置外壳底部设有连接结构,装置外壳通过连接结构安装于阴极保护测试桩顶部,使得智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测试装置直接实现可拆卸于测试桩桩体;所述装置外壳内装有智能测试器,所述智能测试器安装于阴极保护测试桩顶端,装置外壳包裹阴极保护测试桩,并将本装置与阴极保护测试桩桩体相连。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智能测试器通过测试桩桩体内部连接所测管道,可实现无人测量和无线数据传输的功能,除此之外,避免了太阳能电池板同时为系统和可充电电池供电时电力分配不科学,导致供电效率低,供电不足的现象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运输是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为生产生活提供着极大的便利。阴极保护测试桩是用于测量阴极保护状态参数的测试装置,是用于管道防腐的重要设备,需要周期性地通过测试桩进行阴极保护参数测量。
在目前的实际生产中,阴极保护参数测量工作大部分时候需工人携带万用表等测量仪器在测试桩安装处进行实地操作。这一过程费时费力,且测量参数误差大。目前已有智能阴极保护测试桩存在,通过测试桩内置控制电路和无线仪表,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测量和后台数据接收,方便数据处理,同时也避免了人工测量造成的随机误差。然而,大部分智能阴极保护测试桩需要长期处于工作状态,常常会出现供电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测试装置,以避免太阳能电池板同时为系统和可充电电池供电时电力分配不科学,导致供电效率低,供电不足的现象发生。
这种智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测试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智能测试器和太阳能电池板;所述装置外壳底部设有连接结构,装置外壳通过连接结构安装于阴极保护测试桩顶部,使得智能供电的阴极保护测试装置直接实现可拆卸于测试桩桩体;所述装置外壳内装有智能测试器,所述智能测试器安装于阴极保护测试桩顶端,装置外壳包裹阴极保护测试桩,并将本装置与阴极保护测试桩桩体相连;所述装置外壳上部通过固定支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所述装置外壳两侧设有散热口,防止装置长期密闭使得电池和电路温度过高;所述装置外壳设有带锁小门,可通过带锁小门取出智能测试器;
所述智能测试器包括单片机、A/D转换芯片、电位采集电路、智能电源管理电路、可充电电池、GPRS模块和北斗模块(GPS模块);单片机分别连接A/D转换芯片、智能电源管理电路、可充电电池、GPRS模块和北斗模块,A/D转换芯片分别连接电位采集电路和可充电电池;所述电位采集电路通过测试桩桩体内部连接所测管道;所述智能电源管理电路包括电池充电芯片、12V输出DC/DC转换器、12V转5V DC/DC转换器和5V转3.3V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所述太阳能电池板通过智能电源管理电路连接至可充电电池。
优选地,所述单片机为型号STM32L476RC的低功耗微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单片机连接北斗模块,通过北斗模块实现定位和校时。所述北斗模块选用AS-101D-33GPS+北斗双模芯片。
优选地,所述GPRS模块中选用型号SIM800C四频GSM/GPRS模块作为GPRS通讯芯片,其供电芯片为MIC29302稳压芯片,电压通过MIC29302稳压芯片对其进行供电。
优选地,所述智能电源管理电路采用bq24071电池充电芯片控制充电,12V输出DC/DC转换器LTM8045芯片转化输出12V电压,2V转5V DC/DC转换器LM2596芯片转化输出5V电压,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LT3045-1转化输出3.3V电压。
优选地,所述A/D转换芯片采用型号AD7606的八通道DAS,所述A/D转换芯片用于将经过电位采集电路的输入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606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