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组份伺服计量缸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94457.8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98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成文;刘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项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5C11/10 | 分类号: | B05C11/10 |
代理公司: | 上海创开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74 | 代理人: | 张佑富 |
地址: | 2018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组份 伺服 计量 | ||
本发明属于涂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为双组份伺服计量缸,包括A供胶机构和B供胶机构,所述A供胶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缸主体,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一电缸主体的输入轴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电缸主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主缸体,所述第一主缸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进胶阀。本发明缝纫装置直接安装在设备末端,直接与混胶管连接,中间无软管过渡,彻底消除管路系统对双组份配比计量影响,不受粘度,温度,混合比大小及停枪间隔时间的影响,并且配比精准,比例可调,彻底解决双组份胶水自动化涂胶过程中由于温度/管路/压力变化等因素造成的配比误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双组份伺服计量缸。
背景技术
在现有双组份涂胶机系统中,绝大部分传统厂家的打胶设备的混胶配比部分是采用固定比例的计量缸,使用同一个动力源(气动或电动)同时推出A/B两个组份的胶水,然后胶水通过一定长度的软管通过混胶阀,进入到混胶管中,最后涂敷到工件上。
但是,现有的双组涂胶机还有以下的缺点:
1、由于胶水粘度随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并且偏差很大,传统设备所谓的同时推出胶水,实际上由于粘度的变化(包括A、B组份胶水本身的变化和A/B胶水之间的粘度变化差),实际推出的胶量在不同温度下是不一样的;
2、一个动力源推动双组份比例缸输出胶水时,由于粘度的不同,开混胶阀时低粘度的胶水会先于高粘度的胶水进入混胶管,关混胶阀时反之,无法做到同步输出和关闭胶水;
3、比例缸和混胶阀通过软管连接,软管部分会较长,各自软管本身变形造成的误差加大;
由于现有的双组涂胶机无法保证配比的精确度和重复的可靠性,完全无法适应现代工艺流程要求,为此,提出双组份伺服计量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直接安装在设备末端,直接与混胶管连接,中间无软管过渡,彻底消除管路系统对双组份配比计量影响,不受粘度,温度,混合比大小及停枪间隔时间的影响,并且配比精准,比例可调,彻底解决双组份胶水自动化涂胶过程中由于温度/管路/压力变化等因素造成的配比误差。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双组份伺服计量缸,包括A供胶机构和B供胶机构,所述A供胶机构包括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电缸主体,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一电缸主体的输入轴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电缸主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主缸体,所述第一主缸体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进胶阀,所述第一主缸体内滑动安装有第一柱塞杆,所述第一电缸主体内设有第一电缸螺杆,所述第一电缸螺杆的底端和第一柱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B供胶机构包括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电缸主体,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电缸主体的输入轴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电缸主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二主缸体,所述第二主缸体和第一主缸体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主缸体远离第一进胶阀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二进胶阀,所述第一主缸体内滑动安装有第二柱塞杆,所述第二电缸主体内设有第二电缸螺杆,所述第二电缸螺杆的底端和第二柱塞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主缸体和第二主缸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混胶阀,两个混胶阀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混合管。
优选的,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一电缸主体之间设有同一个第一电机连接法兰,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一电缸主体通过第一电机连接法兰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二电缸主体之间设有同一个第二电机连接法兰,所述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二电缸主体通过第二电机连接法兰固定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第一电缸螺杆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一联轴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一柱塞杆的顶端分别和对应的第一联轴器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电缸螺杆的顶端和底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二联轴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和第二柱塞杆的顶端分别和对应的第二联轴器固定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项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大项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44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