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模板、其制造方法及其制造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3890.X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02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庄文彦;黄健洋;陈建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永虹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541 | 分类号: | D04H1/541;D04H1/485;D04H1/736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赵梦雯;艾晶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模板 制造 方法 及其 系统 | ||
1.一种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板体(10),该板体(10)具有一第一表面(11)、一第二表面(12)以及复数个侧边(13),该第一表面(11)与该第二表面(12)相对设置,该等侧边(13)连接该第一表面(11)与该第二表面(12);
复数个突缘(20),连接于该等侧边(13),且从该第一表面(11)朝该第二表面(12)的方向延伸;以及
复数个加强肋(30),设置在该第二表面(12)且连接于该等突缘(20);
其中,该板体(10)、该突缘(20)及该加强肋(30)是以一碳纤维复合材料(F0)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是由复数根碳纤维(C)分布于热可塑性树脂所构成的一热塑性基材(S)中所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是由复数根该碳纤维(C)与复数根热可塑性纤维(P)彼此相互缠绕成无方向性分布的一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成型体(F1),之后再将该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成型体(F1)经由热压所构成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是全部热熔形变彼此粘合而构成该热塑性基材(S),或者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是只有一部份该热可塑性纤维(P)热熔形变与另一部份维持纤维形状的该热可塑性纤维(P)彼此粘合而构成该热塑性基材(S)。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方向性分布是为将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或该碳纤维复合材料预成型体(F1)投影于一个二维平面,而复数根该碳纤维(C)于该二维平面上的投影是杂乱或随机地以各方向延伸,该碳纤维(C)是不连续的碳纤维,复数根该碳纤维(C)的平均长度是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95mm,该碳纤维(C)为二次回收的碳纤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于该二维平面上的投影是杂乱或随机地以各方向延伸,该热可塑性纤维(P)是不连续的热可塑性纤维,复数根该热可塑性纤维(P)的平均长度是大于或等于35mm,且小于或等于95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是包含复数个空腔(A),复数个该空腔(A)是以杂乱或随机地分布于该碳纤维复合材料(F0)内部,该空腔(A)的内部为空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突缘(20)设有复数个通孔(21),该等通孔(21)是沿与该等侧边(13)平行的方向排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每个该突缘(20)的该等通孔(21)具有相同的孔径,且该等通孔(21)间具有相同的间距。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该加强肋(30)与至少一个该突缘(20)平行。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等加强肋(30)的末端以该第二表面(12)为基准面的高度是等于该等突缘(20)的末端以该第二表面(12)为基准面的高度。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模板,其特征在于,该碳纤维模板(100)包括复数个辅助加强肋(40),该辅助加强肋(40)设置于该加强肋(30)与该突缘(20)之间且连接该加强肋(30)与该突缘(20),且该辅助加强肋(40)的末端以该第二表面(12)为基准面的高度是小于该加强肋(30)的末端以该第二表面(12)为基准面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永虹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永虹先进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389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收纳功能的眼内组织破碎器
- 下一篇:一种工业化学品生物降解率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