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叶片锻件标记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7670.6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2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王江辉;范晖;赵刁刁;王周涛;李旭阳;陈云峰;沈新四;马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51/00 | 分类号: | B21C51/00;B21D22/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2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叶片 锻件 标记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叶片锻件标记方法及装置,通过在待标记叶片锻件成型的叶盆模或叶背模内凹刻镜像效果显示的叶片锻件号,将待标记叶片锻件在凹刻镜像效果显示的叶片锻件号的叶盆模或叶背模内锻造成型在锻件榫头相应部位形成凸起的正向显示的锻件号,从而实现叶片锻件的标记,利用叶盆模或叶背模压刻锻件号的方法,简单快捷,能在不降低叶片锻件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解决需要有生产批次或产品标记的产品上,以及通过采用不同叶片锻件号,省去额外的打标刻印工作,减少了生产环节,节省设备和人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叶片锻造加工领域,涉及一种叶片锻件标记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叶片锻件生产现场,同时存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锻件的生产及周转,为防止不同材料的混料、同种材料不同熔炼炉批的混批、形状尺寸近似锻件的混号等问题,除了进行物理空间隔离及放置标识牌外,对锻造完的叶片还需及时标记锻件号。标记工具目前有振动标刻机、风动笔和油性记号笔。对于精锻叶片和中小型模锻叶片,使用振动标刻机进行标记,但刻字深度浅,叶片经化铣、多次光饰后,之前的标记早已模糊不清,需重新进行标记,重复劳动,浪费劳动力,易造成混料;风动笔及油性记号笔仅适用于大型模锻件,且数量较少,无适合标记工装时,标记需手工操作,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叶片锻件标记方法及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叶片锻件标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在待标记叶片锻件成型的叶盆模或叶背模内凹刻镜像效果显示的叶片锻件号;
S2,将待标记叶片锻件在凹刻镜像效果显示的叶片锻件号的叶盆模或叶背模内锻造成型在锻件榫头相应部位形成凸起的正向显示的锻件号,从而实现叶片锻件的标记。
进一步的,叶片锻件号凹刻于叶盆模或叶背模的榫头型腔底部平面处。
进一步的,不同材料或者不同批次的叶片锻件所采用叶片锻件号不同。
进一步的,叶盆模或叶背模内凹刻深度0.3mm~0.6mm。
进一步的,在叶片锻件锻造成型前,在叶盆模或叶背模内凹刻的叶片锻件号上涂抹荧光油墨。
进一步的,后处理加工过程中在荧光作用下进行化铣和光饰。
进一步的,锻造过程中清理待标记叶片锻件上锻件号刻字缝隙残留物。
进一步的,在叶盆模或叶背模的榫头型腔底部平面处设置凹槽,凹槽内设置印头,印头的一侧表面凹刻镜像的叶片锻件号,另一侧表面与叶盆模或叶背模的榫头型腔底部平面处的凹台内表面贴合。
一种叶片锻件标记装置,包括叶盆模和叶背模,在叶盆模或叶背模的榫头型腔底部平面处设置凹槽,凹槽内设置印头,印头的一侧表面凹刻镜像的叶片锻件号,另一侧表面与叶盆模或叶背模的榫头型腔底部平面处的凹台内表面贴合,印头的上端面与叶盆模或叶背模的榫头型腔底部平面平齐。
进一步的,在叶盆模或叶背模的榫头型腔底部平面处设置凹槽采用弧面凹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一种叶片锻件标记方法,通过在待标记叶片锻件成型的叶盆模或叶背模内凹刻镜像效果显示的叶片锻件号,将待标记叶片锻件在凹刻镜像效果显示的叶片锻件号的叶盆模或叶背模内锻造成型在锻件榫头相应部位形成凸起的正向显示的锻件号,从而实现叶片锻件的标记,利用叶盆模或叶背模压刻锻件号的方法,简单快捷,能在不降低叶片锻件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解决需要有生产批次或产品标记的产品上,以及通过采用不同叶片锻件号,省去额外的打标刻印工作,减少了生产环节,节省设备和人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767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运维多源数据采集可视化分析系统
- 下一篇:建筑节能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