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豆科绿肥还田的稻田减排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6012.5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99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建;张俊;邓艾兴;黄山;宋振伟;郑成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22/40;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璐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豆科 绿肥 还田 稻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豆科绿肥还田的稻田减排方法。该方法包括:在中稻或晚稻收获前15‑20天提前套播豆科绿肥作物;在水稻收获时,控制秸秆留茬高度和秸秆的粉碎长度,并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覆盖在稻田表面,而后及时开沟以用于排灌;在豆科绿肥作物的盛花期旱旋灭茬埋草,混匀秸秆和绿肥,提高土温,促进绿肥与秸秆腐解;在水稻插秧前湿整地,通过少搅浆或免搅浆的方式耙地平整;在种植水稻时,适量增加基本苗,并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在水稻分蘖期灌浅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适时进行水稻收获。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在兼顾水稻产量的同时,减轻了因秸秆还田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CH4等)及有毒有害物质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作物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豆科绿肥还田的稻田减排方法。
背景技术
稻田是我国温室气体的重要农业排放源之一。为实现农业生产绿色低碳转型,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显得尤为重要。秸秆还田作为最直接、最高效且培肥效果最佳的处理方式,目前已被大面积应用推广。秸秆的碳氮比约为(60-80):1,而土壤微生物碳氮比适宜值约为25:1,全量还田后会增加秸秆腐解过程中对氮素的固定,与水稻幼苗生长争氮,严重限制水稻分蘖的发生,不利于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另外秸秆腐解过程中增加了温室气体甲烷(CH4)的产生底物,加之稻田长期淹水状况下还原性较强,导致CH4排放增加,同时部分有毒害的物质产生(如H2S等)也会造成烂根现象,抑制水稻的生长。
绿肥(green manure)是用绿色植物体制成的肥料,是一种养分完全的生物肥源。种绿肥不仅是增辟肥源的有效方法,对改良土壤也有很大作用。因此,在水稻种植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如CN109892186A、CN105393861A、CN104686266A、CN104145672A等与水稻种植有关的现有技术中均提到了对绿肥的使用。
不过,现有技术的水稻种植方案中大多关注于提升水稻产量、减少化肥农药、减少灌溉用水等方面,而未关注到秸秆还田下绿肥协调有机物料的碳氮比和控水耕作措施对秸秆氧化腐解的促进效应,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缓解效应。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豆科绿肥还田的水稻稻田减排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兼顾水稻产量的同时,减轻秸秆还田所引起的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具体而言,所述水稻种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中稻或晚稻收获期前15-20天提前套播碳氮比低于10:1的豆科绿肥作物;
(2)在水稻收获时,控制秸秆留茬高度为30-40cm,并将秸秆粉碎至长度为8-12cm,而后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覆盖在稻田表面(避免成堆成条),而后及时开沟以用于排灌;
(3)在所述豆科绿肥作物的盛花期旱旋灭茬埋草,混匀秸秆和绿肥,提高土温,促进凋萎和腐解;在所述旱旋中,控制旋耕深度为13-17cm;
(4)在水稻插秧前湿整地,通过少搅浆或免搅浆的方式耙地平整;
(5)在种植水稻时,增加15%-20%基本苗,并减少氮肥的使用量;在水稻分蘖期灌浅水2-3cm,保持土壤湿润即可;
(6)适时对水稻进行收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60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