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赤松茸栽培种简易快繁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2596.9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9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潘方胤;罗青文;文明富;彭冬永;彭立冲;梁启如;陈顺;吴嘉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4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赤松 栽培 简易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赤松茸栽培种简易快繁方法,具体涉及食用菌栽培领域,具体栽培步骤如下:培养基制备、种植地建垄和双轮种植。本发明通过以生长周期短的叶芽类蔬菜与赤松茸菌种轮番种植方式,可消除或降低连作障碍,土地中随着栽培品种改变,专性寄生病虫失活而消失,土壤连作性病源菌受菌渣中的优势菌源抑制,不能繁殖而失去致病性,且期间将采摘后剩余下的菌渣废料进行破碎处理后均匀播撒,基质经过食用菌菌丝的分解后,在二次利用时可缩短发酵时间,提高基质和菌种利用率,降低原料成本的投入,解决现有赤松茸轮番栽培期间造成的病患及成本增加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赤松茸栽培种简易快繁方法。
背景技术
赤松茸是生长在赤松林树根部,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俗称松茸、松口蘑针松茸,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口蘑科口蘑属的一个种。松茸的特点是子实体寄生在松树根上,和周围的腐殖层形成菌丝网。松茸菌丝一般在枯枝落叶层下面3-5厘米深处土壤中活动,并进入松树的细根中与之共生形成外生菌根。人工培育的赤松茸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唇齿留香,可与野生松茸相媲美,富含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及维生素,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比黑木耳、香菇、平菇等几种食用菌都较高,含有丰富的皂甙、牛磺酸、总黄酮、多酚、维生素C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经常食用赤松茸可以有效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能强精补肾、恢复精力、强心补血、健脑益智、理气化痰、抗辐射、驱虫、养颜美容、延缓衰老、防治神经系统、缓解精神疲劳、消化系统疾病、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预防冠心病、壮阳益肾、具有提高SOD活性,加速自由基的清除,延缓组织器官衰退,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抗病毒、抗细胞突变和增加免疫功能的能力。据日本有关资料报道,抗癌效果可达75%以上。提高人体免疫力,强有效增强人体健康的体魄,从而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
现有人工培育赤松茸过程中,因连续种植造成专属病菌的更生,从而造成该轮赤松茸种植时的产量降低及病患率的提升,而单轮种植后进行培养基的更换又会造成生产成本的大大增加,给赤松茸的种植者带来极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赤松茸栽培种简易快繁方法,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赤松茸种植时的连续种植不便及疾病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赤松茸栽培种简易快繁方法,具体栽培步骤如下:
S1、培养基制备:
S1.1:准备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稻草35-45份、玉米秸秆35-45份、稻壳6-10份、农家动物粪便8-12份和生石灰1-3份,原料总份数为100份,其余量设置为水;
S1.2:按照比例准备步骤S1.1中各类原料堆积放置,按照原料与水重量比为1:1的比例进行充分浇水,在日照充足天气经2~3天的预堆发酵,翻堆散热后得到培养料;
S2、种植地建垄:
S2.1:选择近水源、排水方便、避风、向阳又有部分遮阴的地方作为种植场地,在栽培场地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雨后积水,地块清理杂草后用旋根机进行旋根以利于作畦,畦宽45-50厘米行宽60-80厘米;
S2.2:在畦内铺一层15-20厘米厚、20-30厘米宽步骤S1.2中制得的培养料,制成龟背形畦床;
S3、双轮种植;
S3.1:把菌种掰成鸡蛋大小放入步骤S2中制成的龟背形畦床上进行播种,采用梅花形或三角形点播,距离10-12厘米;
S3.2:在步骤S3.1中菌种成熟后进行采摘,并将采摘后剩余下的菌渣废料进行破碎处理后均匀播撒至龟背形畦床内;
S3.3:在步骤S3.2后在龟背形畦床上种植生长周期短的叶芽类蔬菜,待其成熟采摘后再次种植菌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未经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湛江甘蔗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25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