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AI人脸识别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9760.0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29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日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日升 |
主分类号: | H04N1/00 | 分类号: | H04N1/00;H04N1/04;A61L2/10;G06K7/00;G06V40/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晓丽 |
地址: | 010012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ai 识别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AI人脸识别的设备,包括身份证读卡器、高拍仪;所述高拍仪包括底箱,所述底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设置有身份证读卡器放置槽,所述身份证读卡器固定安装在身份证读卡器放置槽的内壁上,所述身份证读卡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安装有光纤传感器探头,所述光纤传感器探头的高度低于身份证读卡器的高度,所述底箱内设置有对身份证进行定位的定位组件,所述顶板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对身份证读卡器进行消毒的消毒组件。本发明中对身份证读卡器和高拍仪进行集成化,仅需补贴领取人员直接将身份证的正面摆放在身份证读卡器,无需摆正,防呆式操作,大大的降低了传染疾病的风险,使用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AI人脸识别的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常用的生物特征有人脸、指纹、虹膜等。人脸识别技术由于其具有方便、易于为人接受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用于身份识别、视频监测及视频资料检索分析方面。但是,在人脸识别技术从研究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解决人脸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威胁。对于人脸等特征,尽管相关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而对于人脸等特征的识别则仍未普及,这主要是因为已有的识别方法存在局限导致识别率及识别的稳定性较低。这些局限主要包括受环境光光强以及光照方向影响、人脸表情影响识别率、以及容易被人造特征欺骗等。另外,若被识别对象不是真实人脸,而是二维的人脸图片或者视频时,往往也能通过识别。而且,现有技术中,使用的设备身份证读卡器和高拍仪通常都是分开的,因此会占用工作台的有限空间,另外在录入信息时,需要将身份证先放置在身份证读卡器上读取身份证的信息,然后将身份证从身份证读卡器上取下,再放置到高拍仪上进行拍照,操作十分繁琐,另外此操作流程均是工作人员进行操作的,则工作人员会通过身份证与补贴领取人员间接接触,被传染疾病的风险极大,且工作人员还会通过其他的补贴领取人员的身份证把病毒传染给其他补贴领取人员,形成大面积的交叉感染,另外现有的身份证读卡器和高拍仪通常都不具有消毒的功能。本发明就是在上述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用于AI人脸识别的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用于AI人脸识别的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AI人脸识别的设备,包括身份证读卡器、高拍仪;所述高拍仪包括底箱,所述底箱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设置有身份证读卡器放置槽,所述身份证读卡器固定安装在身份证读卡器放置槽的内壁上,所述身份证读卡器的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安装有光纤传感器探头,所述光纤传感器探头的高度低于身份证读卡器的高度,所述底箱内设置有对身份证进行定位的定位组件,所述顶板的顶部一侧设置有对身份证读卡器进行消毒的消毒组件,所述底箱的一侧可拆卸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转动连接有圆杆,所述圆杆的两端分别贯穿支撑板的两侧并分别延伸至支撑板的两侧,所述支撑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矩形盒,所述圆杆的一端延伸至矩形盒并与矩形盒的一侧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圆杆的外壁套设有圆板,所述圆板的一侧中心位置设置有圆孔,所述圆孔的内壁与圆杆的外壁相焊接,所述圆杆的外壁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矩形盒的一侧内壁和圆板的一侧相焊接,所述圆板的外壁设置有多个等间距设置的弧形槽,所述矩形盒的顶部滑动连接有矩形杆,所述矩形杆的底端贯穿矩形盒并固定安装有弧形卡板,所述弧形卡板与弧形槽相适配,所述弧形卡板延伸至弧形槽内并与弧形槽相抵触,所述矩形杆的外壁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矩形盒的顶部内壁和弧形卡板的顶部相接触,所述圆杆远离矩形盒的一端固定安装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位于身份证读卡器的正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日升,未经张日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976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