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高径比筒体变薄引伸挤压复合成形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79261.1 | 申请日: | 202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590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治民;胡红兵;于建民;张紫薇;孟模;郝红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北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C25/02 | 分类号: | B21C25/02;B21C23/03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天富勤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44 | 代理人: | 唐绍烈 |
地址: | 03005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高径 变薄 挤压 复合 成形 模具 | ||
1.大高径比筒体变薄引伸挤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反挤压凸模、下模组件、凹模、第一伸缩缸、中模组件、正挤压凸模、第二伸缩缸和顶杆;所述中模组件位于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之间,所述反挤压凸模固定于上模组件的下部,所述正挤压凸模固定于中模组件的下部,且所述中模组件和正挤压凸模同轴开设贯通孔供反挤压凸模穿过,所述凹模固定于下模组件的上部,所述第一伸缩缸和第二伸缩缸均包括固定端和伸缩端,第一伸缩缸和第二伸缩缸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下模组件上,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连接所述上模组件以带动上模组件和反挤压凸模上下移动,第二伸缩缸的伸缩端连接所述中模组件以带动中模组件和正挤压凸模上下移动,
所述凹模设有内型腔,内型腔由上至下依次分为挤压腔、转折腔和引伸腔,所述挤压腔供坯料放置,引伸腔的直径小于挤压腔的直径,反挤压凸模和引伸腔位于同一轴线上,反挤压凸模半径和引伸腔半径之差为待成形筒体壁厚,引伸腔底部开设出料口,下模组件对应出料口的位置开设出料通道,下模组件上安装所述顶杆,顶杆贯穿在出料通道内,顶杆上部与所述凹模相抵,顶杆上表面在对应引伸腔的下方形成凹槽;所述转折腔收拢过渡连接在挤压腔和引伸腔之间,正挤压凸模直径与挤压腔直径相同,正挤压凸模下表面形状与转折腔形状相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高径比筒体变薄引伸挤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座、缓冲板、反挤压凸模固定板和上模螺栓,所述缓冲板和反挤压凸模固定板通过上模螺栓装配在上模座下部,所述缓冲板夹设在反挤压凸模和上模座之间,所述第一伸缩缸的伸缩端连接所述上模座,所述反挤压凸模安装固定于所述反挤压凸模固定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高径比筒体变薄引伸挤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模组件包括中模座、正挤压凸模固定板和中模螺栓,所述正挤压凸模固定板通过中模螺栓装配在中模座下部,所述第二伸缩缸的伸缩端连接所述中模座,所述正挤压凸模安装固定于所述正挤压凸模固定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高径比筒体变薄引伸挤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座、顶杆安装座和下模螺栓,所述凹模安装固定于所述下模座上部,所述第一伸缩缸和第二伸缩缸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所述顶杆安装座通过下模螺栓装配在下模座下部,所述顶杆安装座供所述顶杆安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大高径比筒体变薄引伸挤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呈“倒T型”,所述顶杆安装座对应所述出料通道的位置开设“倒T型”槽供顶杆配合置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大高径比筒体变薄引伸挤压复合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缸和第二伸缩缸均可以选用液压伸缩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北大学,未经中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7926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